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的死亡威脅年年攀升,且2013年死亡率31.3%,超越惡性腫瘤的29%。不過,調查發現,國人可正確回答「三高」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比例僅3成,認知度缺乏,加上不愛運動,長期易增加肥胖和三高疾病的罹患風險。
腰圍是觀察內臟脂肪囤積和代謝症候群的指標之一,但國人僅1成5對此有正確的認知。
代謝症候群5指標 多數民眾認知不及格
代謝症候群的5大指標,分別為腹部肥胖(腰圍)、血壓、空腹血糖值、血液中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若3項以上指標出現異常,則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和腦中風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至6倍。
預防疾病要先認識危險因子,不過,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公布「2014代謝症候群與運動認知度調查報告」,發現1200名六都成年人中,能正確回答「三高」的比例僅29.3%,正確回答5個代謝症候群指數僅19.5%,正確回答健康男性腰圍上限90公分、女性80公分的只有15.6%,知道腰圍代表內臟脂肪者只有28.4%,顯見國人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度普遍偏低。
防內臟脂肪堆積 腰圍控制男90、女80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代謝症候群多起因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腰圍上的內臟脂肪。一般來說,脂肪細胞可分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皮下脂肪組織穩定,沒有異常游離脂肪酸分泌的現象,代謝正常,容易形成西洋梨型肥胖體型,身材腫胖卻非代謝症候群患者。
孫璐西(左)和陳俊忠(右)兩位教授呼籲民眾養成多動少坐的習慣,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照片提供/千禧之愛基金會)
而內臟脂肪堆積易形成中廣身材的蘋果型肥胖,內臟脂肪組織代謝活性高,會分泌過多的游離脂肪酸致使代謝異常。若腰圍越大,代表內臟脂肪堆積越多,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和三高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運動也難瘦!原因:動太少、動太弱
控制腰圍和三高、健康均衡飲食,以及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於預防代謝症候群。但千禧之愛本次調查卻發現,72.1%有運動習慣的人當中,仍有32.9%民眾BMI過重、26.3%飽受三高或代謝症候群所苦。
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及運動治療暨輔助科技研究所教授陳俊忠認為,可能原因是運動總量不足或強度不夠所致,建議養成「少坐多動」的體能活動習慣,每周至少做150分鐘中強度的有氧運動;若生活忙碌,無法花費額外時間增加活動量,也可透過通勤走路、做家事、倒垃圾等方式,將勞動變成運動,增加非運動性量的消耗,減少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陳俊忠教授認為,走路是最簡單的動態活動,多走多健康,尤其達到每分鐘150步以上的走路速度,更有助於預防代謝症候群。2013年比利時文獻就記載,每天增加快走4000步(約30分鐘),可降低糖化血色素HAB1C數值0.5%,推估可減少3成糖尿病併發症、4成糖尿病相關死亡率。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代謝三高是什麼?台灣7成民眾莫宰羊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