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疫苗該不該施打?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指出,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國外甚至有死亡案例,但國內衛生單位和許多縣市政府卻鼓勵青少女接種,呼籲政府啟動全面調查。國民健康署則回應指出,原本就有通報系統可紀錄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個案狀況,目前約有100人因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而出現輕微的不良反應。
臨床證實接種子宮頸疫苗可提高防護力,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風險,但相對也需承受副作用的風險。
子宮頸癌主要是由於性生活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臨床證實接種子宮頸疫苗可提高防護力,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因此衛生單位和醫界鼓勵女性施打子宮頸疫苗。除了一般人的自費接種之外,目前國健署提供低收入戶和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女性公費施打子宮頸疫苗,各縣市政府也有自行補助國一女生,或全面補助國一至國三女生施打的情況,金門縣則是全面補助高中職以上男女生都施打。
子宮頸癌疫苗暗藏健康風險 消基會呼籲全面性調查
不過,消基會認為,子宮頸癌疫苗的安全性和適用性有待釐清。日本在2012年12月底推動公費子宮頸癌疫苗施打政策,總施打人數達829萬人次,完成接種人數約342萬人,但3個月後厚生勞動省的資料卻顯示,投訴發生副作用的人達1926人,其中情況嚴重者有101人,包含1人死亡。而英國出現接種後不良反應約有1340例,美國則有8千例。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呼籲政府重視子宮頸癌疫苗的風險性問題,全面啟動調查。(攝影/駱慧雯)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呼籲,政府應參考日本政府的作法,全面進行調查,深入瞭解注射疫苗後的可能風險,且依照調查結果,進行完整的善後措施。而且,在民眾施打前,醫師都應該充分告知疫苗的保護效期和可能副作用等資訊。
張珏副教授表示,子宮頸癌疫苗只能提供6成的保護力,預防HPV感染仍需子宮頸抹片檢查和正確的性健康教育來搭配。(攝影/駱慧雯)
消基會衛生保健委員會委員、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珏則表示,預防HPV病毒感染,子宮頸癌疫苗只能提供6成的保護力,其餘仍需靠子宮頸抹片檢查和正確的性健康教育來加強。但是,目前國內的性健康教育卻明顯不足,未能將性教育與健康教育結合在一起,女學生不知道如何保護身體不染病。
國健署:早有不良反應的通報系統
對此,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無論是自費,或公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的民眾,醫師都需遵循標準化流程,包括確認接種意願、術前的健康評估、疫苗的相關衛教(如保護力非百分百、保護效期、副作用風險等),以及接種當天留置觀察和提供不良反應的通道諮詢專線等。
吳建遠組長指出,雖然目前國內還沒有針對子宮頸癌疫苗接種民眾進行全面性的追蹤,但原本就設有通報系統,與其他疫苗接種情況一樣,若醫療院所發現有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登記和通報,而且若出現不良反應,也可透過藥害救濟制度尋求救濟。目前在1萬6千名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的民眾中,約有100人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注射部位疼痛和紅腫、頭暈等症狀。至於性健康教育的部分,疾病管制署和教育部長期都有在進行。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HPV疫苗傳副作用 籲全面性調查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