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後進入者要想挑戰市場領導者,需要走一條和巨頭相反的道路。否則按照巨頭的規則來玩的話永無出頭之日。

例如近一百年來百事可樂挑戰可口可樂,剛開始的辦法是比可口可樂味道更好更甜,結果失敗了;後來又是比可口可樂賣的價格更低,也失敗了;直到後來把自己定位「年輕新一代」才找到感覺。這相當於是把自己定位成年輕的、有活力的;把可口可樂定位成老的、陳舊的、保守的品牌。這個定位大獲成功,一直延續到今天。

作為後來者,你比巨頭更努力,更精緻,也無法撼動領導者的地位。因為「先發優勢」是市場給領導者額外的獎勵。同樣道理,國內一線影視大佬們把目光都盯在國際化上,紛紛想着做好萊塢那樣的大片,其實這個路子短期內將有很多彎路要走,因為市場規律擺在那,市場是無情的。這個時候,反而給了中小公司依靠本土化立足的機會。

 

國際化是中國電影的出路嗎?

目前一線大佬們在想着國際化,但中國電影卻不在國際化,這些先走出去併購的大佬們很有可能把在國內辛辛苦苦賺的一點錢都折進去。想想當年TCL收購湯姆遜、宏碁收購西門子、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案例,看似滿足了民族自尊心,但是卻贏得了面子,輸了裡子,真金白銀都折進去了。其實現在的好萊塢也快成了夕陽產業,北美觀影人數已經出現停滯甚至下降,年輕人的時間都放在了互聯網等更好玩的娛樂方式上去了。

互聯網的出現,降低電影學習、生產、製作和宣發的門檻,並且有了多個渠道。所以一個影視公司與其盯着同行之間的競爭,不如盯住觀眾,研究觀眾究竟喜歡什麼樣的電影類型。新一代年輕觀眾和三四線城市觀眾所喜歡的市場類型還是一片蠻荒,廣闊天地,大有所為!

正當巨頭多元化的時候,恰恰是給了中小公司聚焦細分領域的機會。國內巨頭們除了國際化跨國併購,還熱衷收購遊戲、收購文學網站,甚至在線售票網站和視頻網站,這些只能搞概念拉高股價,從實際業務來講並不靠譜。華誼兄弟其實就是這樣,靠資本市場運作就能盈利,自然在電影本業就沒那麼多耐心了,所以電影主業下降是必然現象。

 

中小公司的機會是採取「破壞性創新」模式和佔領細分領域

其實,中小公司和大公司的競爭不應該是具體電影項目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你要建立和巨頭不同的商業模式。直到今天一線大佬們走的還是傳統的思路,依靠自身資金和人脈資源優勢抓名導、抓好項目。其實並無商業模式可言。而眾多中小公司也是這個路子,但你的資金、明星、名導等資源又搶不過一線公司。

這個時候,中小公司要建立和一線公司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迪斯尼的衍生產品商業模式,就是圍繞米老鼠、獅子王等動漫形象,開發衍生產品和主題公園;又例如漫威漫畫的超級英雄題材;獅門影業聚焦主流電影公司看不上的B級片和青春片,來錯位競爭。

所以你既然無法和巨頭去搶明星、名導和好項目,這個時候你要聚焦某一細分領域佔領絕對優勢。國產電影的優勢在於互聯網化的「后發優勢」!借助互聯網有多個商業模式可以選擇。

 

讓巨頭從「看不見、看不上、看不懂」,到「學不會、攔不住、趕不上」

例如《十萬個冷笑話》就是如此,滿足了市場細分的互聯網宅男群體。這個片子僅僅200多萬的製作成本,獲得一個多億的票房收入。傳統大佬們對此是一開始「看不見」、然後「看不上」、後來「看不懂」。這隻是開始,最終這種網絡化IP模式會讓傳統大佬「學不會、攔不住、趕不上「!

其實這幾年電影行業已經有多個細分類型被驗證出來,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是巨大的機會,並能夠容納一個聚焦在這個類型市值過百億的巨頭。

《小時代》系列證明10幾歲少女有巨大市場,後面的《重返20歲》也延續了這個成功。

《致青春》證明80后青春懷舊的巨大市場,後面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也延續了這個成功。

《失戀33天》證明了小妞電影有巨大市場,後面的《非常完美》、《閨蜜》也延續了這個成功。

《泰囧》證明喜劇電影有巨大市場,後面的《分手大師》、《心花路放》也延續了這個成功。

《爸爸去哪兒》證明了綜藝節目電影的巨大成功,後面的《奔跑吧兄弟》也延續了這個成功。

《京城81號》證明優秀的恐怖片有巨大市場,後面也一定會有更優秀的恐怖片可以有巨大市場,等着我們去用心創作。

說白了,國產電影市場現在是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方面大片已經嚴重供大於求;另一方面有多個類型片市場空白,一些有強大票房購買力的細分市場得不到滿足。

由於電影市場熱錢湧入,一大批低水平重複投資的大片惡性競爭,再加上好萊塢超級大片年的打壓,大片模式凶多吉少。而現在的類型片市場就跟移動互聯網市場的蠻荒時代一樣,出現多個市場空白需要去開拓,所以你只要用心去複製類型片就一定能成功,尤其是三四五線市場和90後年輕觀眾還沒有適合的片子。這也是《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這樣的電視節目也能大賣的原因。優秀喜劇太缺了!

 

多個類型片已經被證明有巨大市場空間,等待我們去填補

只要投資不大,聚焦細分群體,在互聯網環境的今天,都會有機會。例如你可以只做B級片,又例如你可以只做500萬以內的互聯網屬性的電影。再例如《十萬個冷笑話》開拓了成人動漫市場空白。以前有《魁拔》、《秦時明月》等多部優秀國產動畫電影都是票房慘淡結局,沒能扭轉動畫片就是兒童去看的慣性思維,而《十萬個冷笑話》輕易就做到了。

聚焦某一領域,壟斷這一領域。這就是長期以來日本動漫電影在國際上的立足之本。每個國家或地方,要跟好萊塢比拼,最直接必然是突顯本土特色,台灣、韓國、日本都一樣。

服務好新一代年輕觀眾和三四線城市觀眾,抓住這個空白點。然後把電影類型片細分再細分,並壟斷這個細分市場。你可以定位專門做動畫片、恐怖片、青春片,兒童片,都可以,然後成為這個細分市場老大。

這樣的商業模式反而會比什麼類型都做的一線大公司更有競爭力,估值也更高!接下來你就有機會與一線公司競爭。美國獅門影業就是這麼做到的,現在已經是擠入六大行列了。

 

From 張志遠


 中國電影產業類型片蠻荒時代 細分領域能否產生新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