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唔要假民主,我要真普選」遊行,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公布參加者為13,000人,比起民陣原先預期的5萬人頗有差距,無疑令人有點失望。
不少建制傳媒立即冷嘲熱諷,指爭取真普選的運動已經乏人支持。不過從各社區和網上可以觀察到,很多人仍在密鑼緊鼓搞各種推動民主的活動,加上各項民調所反映的民情,以至我最近到各區寫揮春所得的反應,都一定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然,我們必須虛心檢討遊行人數不如理想的原因:有學者指經歷雨傘運動的佔領行動後,部分支持民主的市民覺得遊行已過分溫和,缺乏吸引力;也有人指這次遊行的訴求純粹重複雨傘運動已表達過的,欠缺更具體、逼切的新訴求,因而無法激發市民參與;也有人指這次宣傳和醞釀並不足夠‥‥‥這些都有一定理由。如果我是當權者,發現大量市民極端不滿,但卻不願遊行表達,我會更為憂心,而不是沾沾自喜。市民不傾向和平遊行而寧願參與較激烈的個別行動,對社會長遠發展未必是好事。
有些人覺得雨傘運動至今並沒有任何實質成效,事實並不如此。即使不談已散播了民主的種子等長遠效果,政府上周放風,指政改方案中可註明在2017年後仍可修改,其實已是一種表面上的輕微退讓,藉此吸引港人接受「袋住先」。爭取真普選不二法門是堅持「真」這原則,讓更多人明白,政府不可能長遠做「假」,永遠瞞騙所有人。
普選成真,不單只特首沒有篩選,立法會亦不能有功能組別。在過去一星期,政府中的梁振英、林鄭月娥、譚志源,以至建制中的林煥光、曾鈺成和梁愛詩等,均已大潑冷水,分別表示不可能達到上述兩項要求,有可能的只是2022年作小修小補,如特首候選人數目增至4人和增加提名委員會的人數,以及留下一條長遠可以再修改的尾巴,立法會功能組別逐步「優化」等討論。但是經歷過北京屢次違背有關給予港人普選的承諾後,港人還會再次相信這種空泛的承諾嗎?
有人以為,即使是假普選,若立法會肯「袋住先」,至少能解決社會撕裂的問題,但用四成市民堅決反對的方案選出的特首,不會有真正的認受性,香港仍會難以管治,無助解決問題。
遊行人數少 當權者應更憂心余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