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早前發表一份極具野心的《清新空氣策略 2018 (Clean Air Strategy 2018) 》,目標於 2025 年,把目前居住於 PM2.5 年均濃度比世衛最嚴格指標(每立方米 10 微克)為高的地區人口減少一半。以目前英國的年均 PM2.5 水平每立方米 12 微克估算,如能達到這目標,將會有上千萬的英國人受惠。

重點是,英國的指標並不單以空氣污染物濃度,而是以接觸危害健康水平空氣污染物的人口數目來計算。這是政策目標真正邁向健康為本的重要一步,因為訂立政策的人意識到,人曝露於空氣污染物的時間有差異,對健康的影響更是受地區、年齡及身體質素所左右。假如訂立好一個減低接觸空氣污染物的總人口數目,政府便可以著手決定整體的策略,如何去減低一般人接觸空氣污染物的頻率及時間。

很可惜,香港的「清新空氣藍圖」已經是 2013 年的版本, 2020 年後環保局將如何改善香港空氣質素?完全看不到政府有意圖去訂立如英國《清新空氣策略 2018》般清晰而大膽的目標。 2025 年政府預期香港的空氣質素會如何,比起現時年均接近每立方米 30 微克的 PM2.5 有多少減幅?居住於高空氣污染物水平、健康受到威脅的居民數目有多少,相關的醫療開支又有幾多?能不能夠精準地描繪出,降低空氣污染物水平的健康效益是什麼?英國便能夠精確地指出,即便小改變也能夠有大影響─只要年均 PM2.5 的濃度降低每立方米 1 微克,就能夠有效減少 50,000 個冠心病及 9,000 個哮喘病的新症。

遺憾地,香港政府對以上問題的答案都通通欠奉。

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及英國「清新空氣策略」比較

現時環境局的空氣質素指標檢討,能否回答以上問題,還是走回舊路,以「政策可行性」排除所有訂立大膽指標的可能?假如檢討過後,空氣質素指標完全沒有任何更新,我們又怎能夠相信,公眾健康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呢?


 香港幾時有一份真正重視健康的「清新空氣藍圖」?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