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郭榮鏗 專業議政
(網上圖片)
立法會議員不時收到贈書,近日收到且已一氣呵成讀完的,是本欄另一作者姚松炎教授有份編著的《選擇未來──香港2030+民間替代方案》。其中一篇題為〈單車友善──必要在市區提供的交通選擇〉,更破除了一般人對於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甚至在某程度上取代汽車的可能性的誤解。
筆者喜歡跑步和踏單車,較常做的是跑步,原因是較方便,畢竟只要換套衣服、穿上運動鞋便可以開跑。至於踏單車,即使已經有了單車,還要有適合的道路。這方面,住在新界的市民幸福多了,因為政府──從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在規劃新市鎮時,往往會把道路擴闊,甚至開闢單車徑;反之在港、九兩區,路狹車多,踏單車頗見危險。
不過,踏單車比跑步有一個優勝之處,就是單車本身是代步工具,故踏單車不如跑步般,純粹只屬消閒活動。只要規劃得宜,單車可以成為市民交通和運動一舉兩得的工具。
成本效益或比汽車高
然而,當提議讓單車如其他陸上交通工具般在馬路上行走時,很多人會直覺地認為單車走得比汽車慢,讓單車在馬路上走必然會拖慢交通流量,令本來已經非常嚴重的塞車問題更見惡劣。
這種直覺似乎把因果顛倒了。車走得慢是塞車的「果」,塞車的「因」應該是車太多。〈單車〉一文的作者透過臚列不同的數據,論證汽車數量與香港交通問題的關係,當中有關汽車如何低效率地使用馬路,以及近年汽車與馬路增長失衡的比較分析,相信能夠讓讀者對香港的市區道路生態和塞車問題根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此外,作者利用不同方面的數字分析單車如何可以充分地使用馬路,成本效益可能比汽車更高,相信必定能矯正普遍認為單車是低效的,不適合作交通工具的錯覺。
以單車作為代步工具,是這本書對「香港2030+」這個龐大而且影響深遠的發展策略的其中一個可行想像。書中有很多更專業、更熱心和更資深的作者,如姚松炎、鄒崇銘和任憲邦等,從多角度探討香港現時因規劃失當而產生的問題,並提出未來發展應該走的方向。事實上,一個有生命的城市就跟一個人一樣,需要發展和成長,惟前提必須是健康和平衡。沒有人會盲目地反對發展,但如果沿襲以往的發展理念,重複過去的發展模式,拒絕跳出盒子的想像和創新,那麼所謂發展將會是新瓶舊酒,我們的城市只有簇新的硬件,卻沒有進步的生活。
重複發展模式沒進步
最後講一個故事:上世紀60年代,美國紐約市政府打算設計一條穿過格林威治村的4線快速道路,以解決當地的交通問題。其中要把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間華盛頓廣場拆掉。一位沒有大學學位,城市規劃外行人的女士雅布斯(Jane Jacobs)組織當地居民起來反對。她的理念是不能單靠高速馬路來連繫社區,因為坐在車裏的人飛快穿過街道,是不會光顧商店、餐廳和市場的,隔絕了人與社區的關係;反而步行和踏單車的人會停下來光顧,讓街道變得多樣和繁盛,更能維繫人與社區的關係。
這個概念在40多年前是一個創見,如今已是不斷成功的經驗。
單車──未來交通新亮點分享(郭榮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