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回診是身體復原階段性的重要檢視,合併懷孕過程生理性的改變與生產造成的傷口,媽咪不但要懂得觀察身體的復原狀況,也要了解產後回診的檢查重點,才能在與醫師的配合下恢復的又快又好。

【第1次回診.產後二周】

菡生婦幼診所副院長林文傑指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一般於產後二周會安排第1次回診,主要是評估傷口復原的狀況以及子宮內殘留血塊的多寡。

1.自然產

自然產的傷口相較剖腹產小也恢復的較快,若產婦會陰較短、生產過程用力不當、急產或胎兒過大等因素,造成4度裂傷,傷口感染機率較高,也可能造成陰道與直腸或肛門相通,形成廔管,增加會陰或陰道感染風險,因此,傷口照護需更加謹慎。林文傑醫師指出,也有少數產婦對手術縫線產生敏感反應,而導致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的不適感。

2.剖腹產

林文傑醫師表示,產後回診需確認傷口的復原狀況,以及預防蟹足腫疤痕。此外,需特別留意罹患妊娠糖尿病或是待產過程出現發燒、分泌物過多等問題的產婦,因為可能有病菌感染的風險,產後傷口感染機率也會較高。

3.子宮收縮

產後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也就是俗稱的「產後痛」。林文傑醫師建議,一般產後二周可以開始飲用生化湯,幫助子宮收縮與內膜重建,對於產後氣血兩虛的媽咪來說是補氣血的良藥,服用五至七帖即可,但也要注意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化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媽咪,因此,產後第1次回診也可請專業醫師評估。


【第2次回診.產後一個月】

坐月子是媽咪調養身體的重要階段,而滿月後第2次回診,可視為身體恢復的重要指標。

1.子宮大小

產後回診透過腹部超音波可檢視子宮的恢復狀況。產後子宮大小像木瓜;產後一個月回復至蘋果般;產後二個月再縮小如枊丁,逐漸回復桃子般大。

2.惡露

正常惡露的排出狀況會隨時間增加而減少,顏色由鮮紅色變成咖啡色,最後會變成白色或透明黏液,約產後三至六周會慢慢排淨,若出現顏色改變與產生異味,腹部也會有疼痛的感覺,若有發炎問題則需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3.生產傷口

林文傑醫師提醒,剖腹產左右兩側也就是綁線的部分,容易因為動作較大拉扯而產生疼痛的感覺,因此,建議產後動作儘量放輕、放慢,若是開始運動,可以輕度伸展、瑜伽、散步為主,腹部訓練則以產後三個月再進行為佳。

4.乳房檢查

評估媽咪哺餵母乳的狀況,並檢查乳腺管是否有紅腫發炎、阻塞疼痛和硬塊等情形。


【第3次回診.產後二個月】

多數產後不適症,在產後一個月都能明顯改善,第3次回診醫師建議媽咪做乳房與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暫時無懷孕計畫也應重視避孕問題。

1.子宮頸抹片檢查

凡是已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建議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而抹片檢查可做為接種疫苗的依據。

2.乳房檢查

林文傑醫師指出,現代人使用女性荷爾蒙的機會較多,而荷爾蒙使用會增加細胞病變的機會,產後哺乳過程容易因脹奶、塞奶而觸摸到乳房硬塊,較難與惡性病變區分,容易被忽略,因此建議媽咪定期做乳房檢查。

3.避孕諮詢

全母乳哺餵還是有懷孕的可能,避孕的方式有很多種,對短期無懷孕計畫的女性來說,吃避孕藥、裝避孕器是較常見的方式。

 

【把握產後回診.身體復原無煩惱】

林文傑醫師建議,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前置胎盤等高風險族群的媽咪,若無法回原生產醫院復診,建議可選擇當地的醫學中心檢查會較理想;如果產檢與生產過程都很順利,身體復原的也很理想,則可選擇自己信賴的醫療院所。

產後不適如發燒、尿滯留、尿失禁、便祕、媽媽手、腹痛、掉髮、情緒、睡眠等問題,只要媽咪積極與醫療院所配合並重視日常照護,產後二個月這些問題都會得到改善。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學懂復原無煩惱!產後的3次回診需要注意甚麼?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