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k Michel / flickr

「Move PEOPLE」——我們絕無把人當成貨物的意思,口號嘗試對比兩種思考交通規劃的方式:「以人為本」還是「以車為本」。

一個簡單的例子便可以解釋兩者的差異:溫哥華的健康城市策略以居民可用 5 分鐘步行至公園、園林路與綠色空間為目標;香港的交通規劃則以如何增加汽車在市區的行走速度為準則。

規劃署在最新的《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中,提出 "reconnecting people to the water" 的願景,本來是十分值得嘉許的。不過前車可鑑,觀塘海濱長廊開放多時,但由於行人網絡的接駁做得不夠理想,平日人流冷清。有關規劃是否能夠做到全民共享,還需理解計劃的細節。

上一篇 CAN 評提及過的 "bike-walking" 路段,主要是圍繞金紫荊廣場一段會展對出的空間、及新灣仔碼頭至避風塘一段、橫跨維園的鴻興道及維園道。那些位置本來就為告士打道天橋與東區走廊所阻隔,一直以來都人跡罕至,現時的想法是透過興建市集廣場與餐飲空間等來吸引人流,成為一個節慶與遊客聚集的景點。

可以想像的:有關空間的規劃是現時金紫荊廣場的延伸,旅客雲集的結果,是需要更多的旅遊車源源不絕地把一車車的遊客運到景點,假日節慶時人流固然多,但高架橋阻隔市民的地理因素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單靠一條由維園延伸過海邊的行人高架平台,似乎並不能提升海濱的可達性。

說到底,鴻興道一段之所以只容許人「單車散步」,不擴闊興建連接整個灣仔北與北角的單車徑,還不是因為有關位置位處連接海底隧道入口的要津,任何的改動都極有可能令港島的交通更擠塞。香港的城市規劃,對於維持馬路車輛暢通無阻有不可抵抗的執念,於是乎才有接近2公里的「單車散步」國際大笑話,因為單車通勤與運輸,是不容許在市區出現的。

我們應該再進一步問,香港要的城市願景,究竟是馬路與汽車都市,還是做到「以人為本」。溫哥華發表的 "A Health City For All" 的四年行動計劃中,便提到一個「健康城市」應該有什麼確實的計劃和綱領,來提升人的福祉與健康。簡單而言,一個健康的城市,應該由健康的人、健康的環境與健康的社區所組成,要達至這樣的願景,我們不得不確立「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綱領。

溫哥華政府便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綠色城市框架,要在 2020 前提升步行、單車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通勤比率至50%,更訂立了減低私家車出行哩數 20% 等目標。有關政策已經在 2014 年提前達標,溫哥華政府又提出一個更嚴謹的目標,要在 2040 前把步行、單車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通勤比率提升至 66% 。很遺憾地,現時香港的城市規劃,還完全看不到這樣的願景,於是我們只能夠爭取的,就是一段又一段供單車「散步」的 bike-walking 空間。

健康空氣行動呼籲關心香港交通規劃與城市設計的朋友,在8月20日前把意見提交至規劃署,網址是 http://wcnnpuds.hk 。 Move PEOPLE, not vehicle ,不要 bike-walking !


 何謂以人為本的交通規劃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