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在股價跌跌不休的情況下,蘋果公司上周五放了個大招,10億美元投資滴滴出行成為蘋果史上單筆最大的投資,並且此前毫無徵兆,保密工作顯然要比iPhone新品做得到位得多。而隨後滴滴總裁柳青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蘋果投資滴滴歸結為「始於一個玩笑」,並稱22天就搞定了。這位女強人擁有在高盛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廣闊的人脈,已經為滴滴拉來不少投資,但蘋果的這項投資對滴滴來說顯然更有噱頭。媒體對這一事件的解讀也是五花八門,有認為是蘋果在為接下來的蘋果無人汽車做準備,有人認為是蘋果在延展Apple Pay的支付場景……總之,這看上去一樁無比美妙的婚姻。
但美國Fast Company網站則避開對這一投資事件本身的解讀,而是將問題轉移到整個汽車行業面臨的問題。這樣的腦迴路顯然在眾多重口味的解讀中顯得小清新很多,卻也的確反映了目前汽車行業的困境,尤其是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無人駕駛汽車互相博弈的當下。原文載於Fast Company,原標題為:Apple's $1 Billion Bet On Didi Chuxing, & 12 Big Questions About What's Next For Cars,由騰訊科技翻譯。
在蘋果與滴滴宣布這筆投資的幾小時后,評論人士就開始猜測蘋果這筆投資的各種原因,所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並做出各種有關蘋果的結論。實際上,蘋果投資滴滴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原因,而對滴滴來說,蘋果將成為該公司的潛在合作夥伴。
蘋果正在積極探索汽車業務。這符合該公司的理念,即利用技術去改造技術落後、對用戶不太友好的傳統行業。你可以嘗試分析,汽車目前是否已針對用戶進行了優化,但紐約布魯克林高速公路上的交通狀況很明顯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毫無疑問的是,直到三四年之前,汽車行業仍試圖盡可能地在傳統模式中挖潛。(例如,為何4S店仍然存在?)不過目前,通用汽車、福特、豐田,以及許多其他領先的汽車廠商都承認,未來將與以往截然不同。蘋果認為,我們正處在激烈轉型的過程中。
試圖準確猜測,蘋果這筆投資的意義何在,這將是徒勞無益的。此外我們也不需要急於判斷,Uber和Lyft的大戰中誰是贏家,Lyft和Uber在德州奧斯汀面臨的監管壓力將會有何結果,以及福特與谷歌(微博)和Uber合作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能否成功。這隻是我們即將迎來的全面轉型的其中一步,而所有人都將走向這一未知的未來。近期,我曾與底特律和硅谷領先的汽車和出行行業公司高管交流。大部分人都對我這樣說:「所有人都在互相說,但沒有人知道最終這將會是如何。」
以下公式將決定汽車行業的未來:分享出行+汽車分享+打車應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無法預見的軟件、製造、經銷和用戶偏好的變化=什麼?
人們迫切希望獲得這一答案,這種心理很容易理解。投資者擔心,這樣的轉型將影響全球最重要的一些公司股票。環保主義者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電動汽車成為主流。而汽車行業內的所有人也對此感到焦慮,這其中包括底特律三巨頭雇傭的64萬員工,以及為Uber、Lyft、滴滴和全球其他類似平台開車的司機們。
底特律三巨頭的員工們需要看到這樣的統計數據:巴克萊分析師布萊恩·約翰遜(Brian Johnson)認為,隨着汽車保有水平的下降,在美國和加拿大,通用汽車和福特30座汽車工廠中的近一半將在可預見的未來關閉。而後果將傳導至汽車行業供應鏈的所有環節,包括生產座椅、輪胎和後視鏡的廠商,進而對經濟造成明顯影響。那麼,分享出行平台司機的情況又是如何?他們可能會被自動駕駛軟件取代。代駕司機和的士司機這類工作可能會像打字機操作員一樣逐漸消失。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還很難得出這一問題的答案。在試圖理解某項戰略合作或某種技術轉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其中的每項發展,然而這樣的每一步發展可能都需要幾年時間。目前,業內多家公司都試圖找到以下問題的答案:
1.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速度和範圍將會怎樣?
令都市人很難想象的一點是,許多人仍然喜歡自己的汽車。如果早期的自動駕駛汽車導致了一些引起公眾關注的事故,那麼對未知的擔憂將阻礙這一發展,甚至導致發展停滯。
2.擁有汽車工廠是優勢還是劣勢?
在硅谷的許多人看來,「底特律」就是「無能」、「低效」的委婉說法。他們認為,汽車最重要的部分是軟件。他們或許是對的。然而,綿延一個世紀的造車技術和經驗難道一文不值?不要因為特斯拉而得意忘形。該公司去年發貨了50580輛汽車,只相當於底特律產量的0.25%。
3.分享出行是否將「廉價商品化」?
在布魯克林,我通過打車應用去使用Uber、Lyft、Juno或的士。我並未看到,這些服務之間有明顯不同,所有這些車輛都能很快到來,價格也差不多,車內很乾凈,司機對路線很了解。銷售這種「廉價商品」將會是一種糟糕的業務。
4.在爭搶司機和乘客的過程中,類似Uber和Lyft的分享出行公司能承受多長時間的損失?
一名風險投資人告訴我,這一市場的補貼前所未見。只有在塵埃落定之後,我們才能看到贏家和輸家。
5.政府監管是會加速這一轉型,還是延緩這一轉型?
汽車總數的下降,以及電動汽車帶來的環境紅利顯而易見。然而,類似紐約、奧斯汀、柏林和巴黎的城市正在利用監管政策去威脅分享出行服務。可以看看航空產業的情況:無論是好是壞,政府都喜歡監管航空出行。
6.什麼樣的司機或乘客保險是必要的?
美國普通司機每年支付不到1000美元,以獲得汽車保險。那麼誰應該為無人駕駛汽車的事故負責?
7.我們是否將繼續個人保有汽車,或者說我們將使用按月訂購的出行服務?
訂購式服務很有可能出現,但如果說當前的訂購式服務,例如時代華納有線或Verizon的有線電視和手機套餐可以帶來某種借鑒,那麼可以預料到服務質量會下降,而價格將會上升。
8.設計對司機友好的中控台是否很困難?
地圖服務,以及準確的發動機診斷將會是受司機歡迎的信息,但基於為手機或筆記本設計的互動方式,更多數據將導致屏幕顯示雜亂。喬布斯早已理解到,用戶界面將會是任何消費類技術最重要的部分。那麼蘋果能否解決這一問題?
9.Uber和Lyft司機是全職員工還是合同工?
這一問題在短期內很重要,並且正引起更廣泛的社會關切:如何定義所謂「零工經濟」的參與者?
10.誰將獲得最大的優勢?
是設計汽車軟件的公司?汽車製造商?還是吸引了許多用戶的Uber?與任何轉型類似,目前很難判斷什麼將會是最嚴重的瓶頸。
11.分享出行公司能否真正成為國際品牌,或者說本地服務是否會在競爭中勝出?
在亞洲國家,Uber正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取得領先的市場份額。沒有人能準確知道,偏向本土服務提供商的政府將帶來多大的阻力。
12.作為資金充足的先行者,Uber獲得的網絡效應將會有多強大?
Benchmark Capital的風險投資人比爾·古爾利(Bill Gurley)喜歡用一條Twitter消息去解釋,為何Uber將繼續繁榮發展。但如果汽車分享服務像航空業一樣需要如此高的補貼,並受到政府的密切干預,那麼這樣的網絡效應是否會一直存在?
問題還有很多,即使最簡單的問題也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反應。例如,關於分享出行平台司機就業情況的爭議將削弱自動駕駛技術帶來的意義,例如推動分享出行服務的降價。在類似底特律、公交系統不發達的城市,低價的出行服務將幫助城市中貧民更方便地上下班。Uber的網絡效應非常強大,但有觀點認為,放任這類服務的發展將導致社會成本上升,從而招致監管的壓力,這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尤為明顯。
導致情況更複雜的是,在當前將感性認識看作成就的文化中,所有公司都會急於將自己定位為領先者,尤其是通過媒體去宣傳自己取得的進展、達成的合作,以及「創新」。我們不必全盤接受這樣的說法。正如一名風投近期對我所說:「你應當去了解比新聞稿更多的信息。」他是對的,即使他自己公司發布的公告也是如此。
蘋果10億美元投資滴滴凸顯汽車行業面臨的12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