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效應」

要探討學生接二連三的自殺潮,可先參考一下社會學家菲利普斯(D. Phillips )在1974年所創的「維特效應」,維特效應源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維特效應」因此得名。「維特效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就像情緒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的大肆渲染,對於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暗示、誘導性。

無疑,社會學的角度或許能解釋學生連串自殺風氣的社會現象,那段自殺風潮下,總是會勾起很多我們抑鬱絕望的心結,然而,在充滿荒謬的香港,政治前景的困窘、世代矛盾等,上一代人努力能換來希望、換來成果、換來快樂,而這一代人努力卻換來絕望、換來攻擊、換來心碎,活在傷心地,要生存真的不容易,學生要輕生,我們都明白。

再細緻的說,遊樂場上的玩樂設施愈拆愈少,小朋友又少了一個休息空間和生存理由,香港連娛樂事業等都褪色,青少年追星都不再追香港明星、電視劇等。

生存理由可以很簡單,簡單得玩滑梯、追星,都可以是人的生存理由。

作者:時來風(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探討學生自殺風氣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