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式教育不是問題核心

許多人在討論香港的教育制度時,都會集中在填鴨式的教育制度令學生吃不消。如果將學生比喻為海綿,他們是一塊充滿水分卻清潔能力不高的海綿。

筆者對香港實行填鴨式的教育制度不完全反對,因為筆者覺得,學童要填滿充足的知識,有足夠的資料庫,才能成為燃燒的火焰。

香港現時的教育制度之弊端,並不完全是因為填鴨,而是教育制度改革之後,沒有了中三篩選制度、文理分科、會考等篩選過濾的階梯,變成了自由選擇選修科和中學文憑試。別以為少了篩選考試,學生就可以更加輕鬆和有更大的自由度,其實是把壓力一下子推到中六的大學試。

教育改革失敗

從前的學生當然都有相當程度的學業壓力,但從前有足夠的篩選方式,小學的能力測試、中三篩選讀書成績較差的學生,從前的考試壓力雖大,但能預計和估量的,能給學生一個未來預景,家長都可以量度自己子女的學業程度,未能升學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會到一些專業學院進修或者其他專業技能,例如學剪頭髮、美容、地盤工程等,不但能滿足社會各階層勞動力需要,更能讓不適合讀書的學生提供出路,升不到大學就早點出來社會或者學門手藝,能升上大學的將來都能找到工作,社會分工和工作分流平均,不至於絕望無路。

可惜的是,港共治下的教育改革卻把學生趕上絕路,基本上人人都一定要是大學生,社會分工十分不平均,教育局推行小學TSA,把學校的排名高低以至殺校的壓力加到學生身上,不停的操練令學生失去寶貴的童年時間和回憶、中學文憑試把學生考大學的壓力一下推到中六,沒有了中五會考預演和中三篩選,學生的壓力無法估計,例如TSA測驗成績只是學校排名高低之用,並不能讓家長計算學生的學習程度,教育市場消息消失,沒有了清晰的階梯,令學生長期活在壓力之下。教育局局長吳克檢叫老師和家長加把勁,變相叫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更嚴格。

要學生有希望是大人的責任

學生,或者應該是學會生存的略寫。

不想見到學生自殺,是大人和社會的責任,可是薪火沒有相傳,學生本來是社會的希望和棟樑,他們讀書是為了向上流動,是為了希望,但在他們眼中的香港再也看不見點點曙光。我們唯得靠社會行動,推翻暴政,在暴亂之中尋找出路。

壓力可以是推人進步的動力,但負荷不了的壓力,卻推人上絕路,這就是港共式吃人的教育制度。

作者:時來風(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吃人的教育制度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