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記電視第一屆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叫好叫座,成功洗版,巧妙結合了網絡和傳統電視平台,更請來廣告贊助,從不可能到可能,意義重大,從此香港人不再以黃、藍區分,應該以看不看「毛記電視」作分野,無論擇偶、交友、求職,是不是同路人,一問便知。

有人亦以「消失」的HKTV跟「毛記電視」比較,其實不太適當,因為前者定位一直是免費電視,直至無路可走才轉攻網絡;但後者自一開始就定位網絡平台,沒有奢望借力傳統電視,不過,兩者依然有值得比較的地方。

HKTV堅持內容和平台歸一,不作內容供應商,即是跟其他已經擁有廣播平台的電視台是競爭者,非合作者;相對地「毛記電視」的「身段較柔軟」,容易覓得合作。

HKTV主攻劇集,投資大,產品需時完成,未能迅速回應潮流;「毛記電視」以戲仿式「新聞報道」及「勁曲金曲」做主力,機動性強,雖然早期拍攝過戲仿《大時代》,反應平平,所以很快便放棄劇集。

HKTV當年請人,是以十年內劇集收視率做數據參考,但結果跑出來的《導火新聞線》,其編審在大台並無大作,相反曾經收視高的編審,劇集卻見普通;「毛記電視」沒有什麼數據,過癮就去做,用人亦不需要電視台優質履歷。

HKTV要管理層開workshop,參加「外展訓練」,跑「馬拉松」;「毛記電視」不會有以上「文化」,無大無細,自由自在才是其「企業文化」。

HKTV後期以「全盤美劇化」做質素標準;「毛記電視」從開始便以「港味」、「貼地」、「作反」做方向,沒有堅決學外國。

讀歷史的人,總喜歡回望過去,吸收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