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叫我們這一代要正視歷史。其實,又是正視什麼歷史呢?

先說說台灣。

阿輝伯李登輝在日本一記回馬槍,引發了台灣不少網民都在討論,在日治時代,究竟在搞什麼。最近,在台北,有一個叫田中實加的女士,在網上舉辦眾籌,希望拍攝一套紀錄片,叫《灣生回家》。

灣生,是指1895年至1946年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臺通婚者所生下之子女,大多能使用台語等本地語言溝通。在1945年12月中旬至1946年4月間止,日本政府為配合國民政府之命令,除技術人員、教師、醫師等必要留用之人,其餘皆必須引揚歸日本。

起初,因當時臺灣在國民政府的接收之下,局勢穩定,也沒有國軍或臺灣人對日本人有不平對待與衝突,加上日本戰後經濟蕭條,且因戰事造成日本內地是缺油與饑荒,所以這些灣生們原本希望繼續留在臺灣,甚至有的灣生主動放棄日籍,將日本姓名改成漢名。後來,礙於國民政府之命令,非必要留用之人必須引揚歸國,使灣生被迫返回日本居住,這同時也被迫與臺灣人親戚、好友、愛人分開,因而出現生離死別的感傷現象。返回日本後,灣生無法適應日本人族群環境與生活習慣,在學校上課、在職場上班都有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視、侮辱。

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回到日本的時候,被當成是從蠻荒到日本散播傳染病的人。加上戰後日本大蕭條,吃的穿的住的都不夠,生活苦不堪言。對灣生來說,何處是家呢?

這些故事,都在《灣生回家》一書中一一紀錄。一個一個被時代操控命運的靈魂,每個老人都回到台灣這片土地,尋回自己的朋友、愛人,可是,找到的,根本不多。

這些歷史,有份參軍的李登輝和他的哥哥李登欽,一定知道。去閱兵的連戰,又是否知道呢?

台灣人參日軍這部份的歷史,在國民黨時代,是不能說的秘密。因為,這是「不光彩」的歷史。在威權時代,政治領袖為了令自己的權力更鞏固,就只好把日治時代的事情,輕輕帶過。比方說,在二戰發生初期,朝鮮人都能當「日本軍人」了,台灣人是沒有份的。直到戰爭第五年(1942年),日軍在台灣征兵。本來,當時只想招募少量台灣志願兵,約一千人,史料卻說,提出申請入伍的台灣人,高達42萬6千人。1943年,第二期台灣志願兵名額仍然只有一千多個,這次提出申請志願入伍的人,飆升為60萬人。

李氏兄弟,大概就是在這段時間加入日軍的。

同年,海軍也招募志願役,申請人數31萬6000人。至於這三十萬人,跟那六十萬陸軍應徵者是否同一堆人,就不得而知。總之,在那個時代,台灣人參「日軍」是精英做的事。李氏兄弟「有幸」參軍,應是當時光耀門楣的事件。而當時,很多人解釋台灣人的行動,都是「中國視點」出發,如日本的「皇民化」洗腦教育,朝鮮可參軍但台灣不能是對台灣的「輕蔑」,以及殖民思想滲透文化等等的原因,去解釋台灣人「志願成為日本軍人」的想法。

這些史料,都是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執政黨為台灣教育及歷史教育進行「本土化」(或有人聲稱的去中國化),才從封箱的資料中,一一找回。在誠品書店,都有很多這種關於「日治時代」台灣史的叢書。這些,都是台灣的歷史,你叫年輕一代正視歷史嗎?這些,又可不可以讀呢?



 https://www.facebook.com/kengo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