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互聯網要顛覆傳統行業,有些人說互聯網要顛覆健身行。但是說這個話的,往往是互聯網的人,而不是傳統行業的人,那些說互聯網要顛覆健身行業的人,往往也不瞭解健身行業。
這半年多,有二十幾個健身互聯網創業團隊找過我,或是要和我合作,或是要拉我進入團隊進行創業。我總會聽到這麼一句話「我們的開發都準備好了,只剩一個懂健身的了」。這個話與那句「我有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點子,就差一個程式員了」,何其相似。
一、顛覆
試圖顛覆健身行業的人,卻不懂健身,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對於某種健身互聯網化的產品構想,我通常思考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健身者的剛需是什麼?
你能夠給健身者提供什麼?
傳統健身行業的人,和你相比,他們的優勢在哪裡?
你比起傳統健身行業的人,優勢在哪裡?
你與其他健身創業的競爭者相比,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你的市場定位和盈利方向是什麼?
你的盈利模式如何?
實際上,回答了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後面的五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很多人連前兩個問題都還沒有弄明白就開始說要顛覆健身行業,我覺得這並不靠譜。
二、剛需
健身者的剛需是什麼?
健身者的剛需無非就是三點:練、吃、穿。
具體來說,練方面,是要有訓練的場地和訓練的指導。吃方面,是要有吃的指導、健康的飲食和合適的補劑。穿方面,是要有運動裝備和運動服飾。
上一部分提到的七個問題,可以說是健身者最為迫切的需求,也是健身行業的盈利方向。
在我看來,這七樣健身者的需求,就是源於健身者想把自己練好。這些需求往往表現為購買各式補劑,各種先進的運動裝備,過度訓練和在網絡上盲目求醫問葯。其實一個好的老師(也就是教練)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有人問什麼是高水準的教練,我的看法是:1.他的訓練經驗夠豐富,能幫你規避錯誤。2.他的理論水準夠高,能教你科學原理。3.他的教學水準夠高,能把前兩者教給你,並且帶你高效訓練。現在優秀的教練就是賣方市場,大多數時候,你有錢也很難請到優秀的教練。一線城市以外的地方,挑選教練完全是靠運氣。
健身互聯網在半年前還是藍海,很快,在不久的未來就會變成紅海,健身創業公司的市場細分和定位也逐漸顯現出來。但目前大部分的健身互聯網創業公司所做的,都是從「教練」這一點出發,來取代或是整合傳統的健身行業。
三、健身互聯網的方向
在我看來,健身互聯網目前已經可以大致看出幾種的運營方向,有些發展得不錯的產品能兼顧幾種運營方向:
模式1:健身社區
我最不看好的,就是只做健身社區或者健身交友的創業者。因為這不是健身者的剛需。如果一個健身平臺既不能提供優質的內容,又不能滿足健身者的訓練需求,我不知道健身者憑什麼留在這個平臺上。它沒有核心的競爭力。如果僅僅是健身交友,那麼其他的論壇、網站、平臺、QQ群也都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些提供尋找教練和健身指導的健身創業公司,能把健身的社區做得更大、做的更好。對他們來說,做社區或者健身平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刻意為之的事情。因為他們掌握了健身用戶的需求。睿健時代、人魚線VS馬甲線、KEEP等平臺都是如此。
模式2:網絡健身指導
我認為健身的指導分層可以分為三種:我帶你健身,我教你健身,我教你自學健身。
目前網絡APP健身指導的形式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操課」的形式,屬於「我帶你健身」。我預計很長時間內,網絡APP健身指導都會以這種形式為主,典型的就是「NTC(Nike Training Club)」「keep」、「fittime」、「火辣健身」這樣的APP。它們都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網絡健身視頻課程,帶沒有基礎的人進行健身鍛煉。本質上是動作指導,而非理論教學。
這種網絡健身指導形式,與「鄭多燕減肥操」、「腹肌撕裂者」、「腹肌鍛煉家庭版」相比,互動性更強,用戶在訓練後能夠給APP反饋,也能夠和其他的用戶比較,APP的運營者也能夠很迅速根據用戶反饋,優化自己的訓練課程。但是我認為,這些APP課程和網絡免費的健身操視頻在本質上區別不大,它們面對的都是未入門的健身者,其實就是代替了健身房「團體操課」的功能。
入門的健身者,一般不會考慮使用這種APP健身課程進行鍛煉。入門的健身者可以自己給自己制定健身計劃,因為他們已經接受過教學,有了一個初步的健身體系。是否能夠制定健身計劃,這是入門的健身者和未入門的健身者最大的區別。一旦健身者能夠自己制定健身計劃了,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會放棄使用APP給定的健身計劃。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教學,這時候用戶的「粘性」就會從健身指導,往社區方向轉移。
從這個層面來說,這種「我帶你練」的網絡健身指導,是在幫助做大健身市場,吸收不健身人群讓他們轉化為健身人群,但恐怕難以找到合適的盈利點。我很期待,這些APP能夠推出「我教你健身」形式的網絡健身指導課程。
私以為,「我教你健身」才是健身互聯網真正的落腳點。
事實上也有不少的創業團隊在線上開設了「減脂訓練營」或者「腹肌訓練營」,但多數是以QQ群和微信群的形式展開,因為沒有接觸,所以我不瞭解這些線上訓練營的具體運營情況和學員的訓練效果。
對於這種形式,我思考更多的是: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在大規模教學中保證每個學員動作的規範?在非面對面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學員的過度訓練和運動損傷?如何有效地教學以及如何及時接受學習者的反饋?線上的健身指導如何能夠產生更好的用戶體驗?這些教學過程中是否有能夠產品化的環節?
如果以上的問題都具有合理的解決方案,我覺得線上健身指導才具有規模化的潛質。
模式3:幫你找健身房和團體課
以前北京還是上海似乎有想將整個城市健身房進行資源整合,只要你購買某個公司的卡,就可以在一個月內去這座城市所有的健身房訓練。但是後來這個模式做不下去了。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最近有不少APP重新開啟了這種商業模式。有的APP稱只需要一個月99元就能夠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二線城市的多家健身房或者工作室任意選擇課程進行訓練。目前僅限於瑜伽這類團體課程,費用中不包含健身房器械區的使用權。
許多在健身房鍛煉的女性主要的健身都是在操房進行的,她們辦健身房年卡的目的就是為了每日的團體課程。這種模式抓住了這部分用戶的痛點,她們能夠花更少的錢,從更多的課程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進行預訂。健身房也能夠從APP獲得更多的客流量,從而引導她們進行二次消費、三次消費。
這種模式對創業團隊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為需要大規模地與商業健身房、健身工作室開展合作。
模式4:找教練
「約教練」「叫練」「找練」「跟誰學」這些APP或者平臺從名字上就已經說明瞭它的運營模式:幫助會員找教練,幫助教練找會員。教練可以在平臺上發布擅長領域和收費標準,並公佈自己的私人電話,而消費者則可以在平臺上找到自己滿意的教練。課程結束後,消費者可以給教練評價和評分。
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商業健身房教練必須依附於健身房才能販售私教課程的形式,讓教練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平臺推銷自己。但恐怕健身房的經營者並不一定樂意看到教練能夠跨過健身房直接推銷自己,因為這很可能讓教練脫離於健身房的掌控,健身房不會同意消費者直接把費用支付給教練。(我妄自推測:大部分健身房的經營者對於互聯網化的健身產品並不敏感,所以未來O2O的教練平臺會在大多數健身房經營者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成長起來,並掌控部分原本屬於健身房的教練資源。還有一種情況是,這種O2O的教練平臺直接與健身房合作,而不是跨過健身房掌控教練資源。這符合於當前的行業背景,但恐怕日後的發展會依賴並受限於商業健身房。)
當前的環境下,教練個人品牌的推廣受限於所在健身房的輻射面積,個人品牌的傳播只能依賴付費的會員。但一旦有了成熟的網絡教練預約平臺,網絡的推廣代替了原先的口碑傳播和銷售工作,教練能夠突破擺脫健身房平臺的限制,也可以專註於提高自己的運動學知識和健身技術,那麼有能力的獨立教練和有特色的健身工作室會越來越多。商業健身房恐怕要逐漸淪為像我在《健身工作室是否能取代健身房?》一文所說的「單純的場地提供商」。
這種模式同樣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它能夠給消費者更多的客觀資訊,打破了原本私教課程服務和收費都不透明的狀態,同時讓消費者有自主選擇的權力,而不是只局限於接觸自己所在健身房的教練。但這樣的模式對創業者在健身教練方面的資源有比較高的要求,如果平臺上並沒足夠多的收費低廉或者技術優秀的教練,那麼恐怕很難吸引到大批量的消費者。
在我看來,這種商業模式頗有前景,但是想要做成一個成熟的網絡平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與前述的「尋找團體課程」的模式類似,都對創業者所掌握的資源、資金和執行力有很高的要求。它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與健身房合作開展私教教學,或者如何跨過健身房直接掌控教練資源。
目前行業背景下,商業健身房是這種模式的發展關鍵。
模式5: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
我去過福州80%的健身房,作為一個有經驗的訓練者,我進入健身房幾分鐘,就能夠預判出這個健身房的整體氛圍和水準如何。有很多人問我,福州哪家健身房好,福州有沒有好的健身教練。甚至有不少外省和外地的朋友向我諮詢他所在的城市是否有靠譜的健身教練或者健身工作室。我覺得,健身行業,很缺乏一個對健身房和教練進行客觀點評的平臺。所有的健身者都需要像盲人摸象一樣,一家家嘗試和比較,才能夠得出什麼是「好的健身房」的結論。
假如有一個平臺能夠讓客戶對健身房進行評價,不僅能夠讓普通人對健身房有所瞭解,讓訓練者對健身房更客觀地進行選擇,也能夠對整個行業的規範和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這就是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
有了能夠預約教練的平臺,有了能夠預約團體課程的平臺,那麼做出一個健身行業的「大眾點評」和做健身社區一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看誰能夠預先積累足夠多的用戶,並制定合適的評價標準。
模式6:線上約人到線下活動
「約運動」「去運動」「動起來」「動力場」,這些APP同樣也從名字上就反映出了他們的模式:線上約人到線下一起運動,線上預約場地到線下活動。
運動者是否必須通過這類APP才能夠約到有相同興趣的人一起運動呢?運動者是否必須通過這類APP才能夠預約健身場所呢?運動者使用這類APP的過程中是否足夠方便和快捷呢?這類的APP是否真的能夠滿足運動人群的需求呢?從目前我使用這類APP的結果來看,我並不抱樂觀的態度。
模式7:健身周邊產品
說到智能硬體,大家想到的就是智能手環。說到智能手環,大家想到的就是心率、卡路里和每日步數。智能硬體是否能夠為健身者和健身行業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東西呢?
一定是能夠的。
但是智能硬體的產品反覆運算需要時間。
我和虎柔認為,不是出現新的智能硬體去取代已有的健身工具,而是健身的工具被逐漸地智能化。越來越多能夠幫助訓練者分析訓練過程、訓練結果的健身周邊產品出現,幫助進一步提高健身的效率。智能硬體可以替代一部分原本屬於教練的工作。
智能手環、智能稱、智能跑步機、智能划船機,甚至智能毛巾、智能杠鈴……這些智能硬體最終會形成一個閉環,一個為人體健康服務的智能生態系統。
模式8:線上飲食指導和飲食計劃
真不好意思我漏了這個模式……
(過七個小時要飛去西安,所以實在沒時間更新。待填坑,或者可以大家留言補充。)
四、總結
寫完後回顧這篇文章,我發現這篇文章中帶有太多我個人的立場。
我一直傾向於把大眾健身行業看成是教育業而不是體育行業。因為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屬於還沒有入門健身的階段,而入門階段的那部分訓練者又一直處於學習和積累訓練經驗的階段。如何更好地向健身者傳授知識,而不是僅僅告訴他們怎麼訓練,恐怕才是目前大眾行業所最為需要的東西。
我並不推薦(但也不反對)下載以上的APP,因為我認為目前它們都不夠完善,離優秀都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本篇文章與前四篇文章不同,我不能保證本篇文章的客觀性,因為所有的評價都帶有我個人的立場。本篇文章是我基於目前行業背景做的對未來的簡單預測,未來的實際情況一定會與我所預測的有不小的出入。本文僅提供思路參考,請在閱讀後獨立思考。
版權聲明:本文原來標題《健身互聯網,與互聯網健身》,作者為陳柏齡,本文首發於知乎專欄「健身行業私人觀察」。
轉載要求:1.本文僅允許在正文前註明作者和作者公眾號陳柏齡的醬油台(soychen01)的情況下,進行非商業性轉載。2.轉載時本文正文時不可減少內容、修改內容或者增加內容(包括圖片)。3.轉載請附上版權聲明和轉載要求。4.轉載請郵件通知jianshenzixishi@163.com。
From 陳柏齡
「互聯網+」健身:練、吃、穿的八大改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