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構又做了一個調查,Again,又是阿媽係女人的調查,說「近9成半受訪打工仔受疲勞問題困擾,但也無奈要拖著疲勞的身軀上班」

新聞的製作方式,最後一定要找一個專家出來說詞,令讀者「好像得到一點資訊」一樣。以前的專家,大多會提供「解決方法」。最近,我發覺專家們都坦白多了,開始說真話,報章找來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回應,說:「對調查結果不表驚訝,慨嘆這不健康生活習慣,是做香港人的代價。

換言之,一句到尾,無計架啦,鬼叫你窮牙

只是,回望過去十年,究竟什麼是香港精神呢?在大學工作的時候,總會聽到學生要上周或月會。那些月會周會的嘉賓,大多都是一些社會賢達。他們應該有很多物業,有一些公司(也不是所有人都經營成功的,有些經營頗不善的人也曾來過跟學生傳道解惑),但他們的說詞,大多有一個特色,就是很喜歡界定他們的成功,源於香港精神。他們的香港精神,就像宗教典籍,不能質疑,不可撼動,不可挑戰。他們認為,他們由一個住公屋、徙置區或是一個普通警察家庭的子女如何變成今時今日被人膜拜,受人尊敬,而且可以在香港最高學府向莘莘學子演講的「精英」呢?就是香港精神。在他們的口中,香港精神又是什麼呢?其實,就只得一個:勤力。沒有底線的勤力。不問付出不計收穫的勤力。由前特首聲稱自己由早上七時工作到晚上十一時那瞬間開始,香港的成功人士好像很合拍的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自己的努力」。仿佛,社會的經濟發展,全球大勢,中英談判,好像都沒有關係。他們有今時今日,都因他們很努力的,很努力,很努力

只是,在2015年,努力=香港精神=會成功的方程式,還有效嗎?最近,學生傳我《經濟學人》的調查,說這個地球上,有六成的有錢人,最大的競爭本錢,就是……他父親。裙帶關係,成為了香港以及這個世界已發展經濟體系中的成功人士的要素。有人脈,比你會八種語文、十二種樂器、一千個學位,那話兒曉轉彎那來得重要

只是,如果你的父親沒有在你出生的時候好好工作,出人頭地,你就只可以成為平庸的一份子中不平庸那一個。你要當那一個,又只有努力。因為你的上司,一個或許比你更平庸的人,都只是用工作時間和辦公室政治去證實自己的存在價值。如果你工作累了,你可會有時間,有心力去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過勞,過累,過慮了?無他的。當你有一張一張又一張的帳單要付,自己又算是什麼

現在的香港,遊戲規則已被定下來了。一切都靠父幹。網路流傳一份「教父母做父母」的文章,說外國人對人如何稱讚他們的孩子,有一種「偏執」。如果你說孩子很漂亮,是對孩子不好的。因為,孩子是否漂亮,基因來自父母。要稱讚小朋友,就應稱讚他們自己做的事。現在,不只是身家的父幹,就連街市小鮮肉、果檔六塊肌、涼糕人魚線,都可成為「一時紅人」,得到拍廣告上電視節目的機會。沒有百萬身家不要緊,父母生得你夠帥夠美麗,也同樣會成功。這一代人,要怎麼努力,才可以趕上現今瘋狂的樓價及消費物價

更可怕的是,年輕人偶爾喊喊累,呻呻冤,都會九秒九的惹來社會賢達,尤其是一些有專欄、有電台節目的社會賢達們慷慨的鞭撻。即使像較貼近我這一代的專欄作家,某些前新聞女主播曾寫文章站在年輕人一邊,都會有些「前輩」向該名女主播進言,大概是為她前途著想,寫文章不要太走到年輕人那邊,會對她發展較好云云。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子。你有憐憫之心、同理心,就有人為你好,向你說很多很多話

唔想咁樣,可以點樣?

讀新聞,就連專科醫生都說,疲勞係做香港人的代價。鬼叫你,今世做了香港人?



 https://www.facebook.com/kengo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