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今年有什麼值得紀念,我會答你,今年是東江水供港50周年。」這是近日一段網上戲仿新聞的對白。
由於是由一位著名DJ和藝人用其招牌聲線演繹的,所以令這段戲仿新聞成為網上熱片,更令東江水這個老套得幾乎無人理會的新聞能夠惹來大眾關注。
是的,今年是東江水供港50周年,上月底粵港兩地政府在東江水供港50周年紀念儀式上,順道簽訂新一輪購水協議。早前有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會議上大言不慚地說:「飲東江水就要感恩,不要講風涼話。」有成語謂「飲水思源」,解作不忘本,多少也有點感恩的意味。然而,明買明賣的交易,當另當別論。筆者嘗試淺析一下,純粹理性討論,希望不會有人認為是風涼話。
新一輪供水協議為期3年,港府繼續以統包總額方式購買上限8.2億立方米的東江水,合共支付135億元,按滙率和通脹計算,加價約6%,即平均每年須付約40餘億元,就算用水量低於上限,也須繳付全費。2014年,港府花了39.6億元買水,即平均每立方米東江水價值4.8元;然而,過去10年,只有兩年實際用水量達8億立方米。
另一邊廂,同樣買東江水的深圳和東莞,每單位水價低於1元,而且是按照實際用水量付錢。其實,由於地理位置的遠近(和親疏?)有別,供港東江水的成本高於其他廣東省城市,是無可厚非的。不過,既然香港的水價不比其他地方優惠,廣東省少供水量也可以收足水費,那又何恩之有?
梁振英在儀式上說:「即使在內地的乾旱時期,香港仍然獲得保證供水,更體現了廣東同胞對香港的特殊照顧。」然而,以統包總額(其實即是以期貨方式)買水,意思就是香港以較高的水價,確保內地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要向香港提供約定的水量,所以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特殊照顧」。
當然,反過來說,內地水資源缺乏,如果我們不給多點「着數」,廣東省政府大可以不賣東江水予香港,或有意外事故(如發生旱災時)時立即停止向香港供水。因此,香港其實正是以高價水費換取穩定供水,同樣是公平買賣,那又何恩之有?
香港是一個商業高度發展的城市,做買賣一向都強調公平和互利,而不是講「關係」和感情。正是因為這樣,香港人才會對買到東江水就要感恩的說法感到莫名其妙。
近年不少關於東江水的報道,都是揭露東江水源乾涸和污染的實況。因此當我們可以買到足夠的水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開拓或加強其他供水的源頭,如世界各地常用的海水化淡技術;只不過海水化淡須要耗用大量電力,這樣又牽動到另一個能源問題。
如何有效率地用有限的金錢獲得珍貴的天然資源,是需要市民和政府一同發揮高度智慧思考的問題。
(註:本文原題為《買水要感恩?》,現題為信報所擬。)
買水要感恩 【郭榮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