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搜狐媒體平臺,由作者Dr.2MediCool醫庫軟件公司董事長)授權虎嗅發表

現今,很多人都在談論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或智慧醫療。然而在實戰中,你很快就會陷入疑惑。比如說,醫療公司開一個服務號是不是就進入互聯網時代?是不是葯企開發一個APP或用微博微信提供針對醫生和患者的服務,那麼他們就進入移動醫療時代

顯然,這不能成立

傳統醫療的互聯網

首先,從根本的價值觀出發,這些醫藥相關企業僅將互聯網作為一個工具,為的是帶動企業原來業務和銷售成長。他們將整個移動醫療的外在表現形式跟實施載體變成手中的棒子,四處揮舞,能獲取利益時就獲取利益,當無法獲益時,他們希望原有的既得利益不會受影響

醫院自己開發App,上線掛號、預約、排隊和分診系統;葯企開發麵向醫生和患者的App;醫療器械公司投資智慧硬體,打造「服務閉環」,這本質上就是傳統醫療的互聯網化。這些方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從宏觀來說,做總比不做好,不做就只有等待被吞噬。當然如果運營不恰當,或用力過猛,容易使企業陷入泥潭,導致成本失控加速死亡。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所以產業中永遠都會存在機會,Never too late

什麼是互聯網醫療呢

從其中最為奪目的移動醫療來說,它並非僅僅是一個工具,在不斷發展後可能會摧毀原來的業務和流程,或者創造全新的需求,我們稱其為「反向重構」。事實上,原有重資產的醫藥企業和醫院屬於既得利益者,他們都是非常害怕重構的,因為重構本質上就是「革命」。而漸進式的改良並維護原有利益是他們最希望做的事情,當然,改良會比較靈活,但通常很難創造突破性的進展,也很難幫助他們樹立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從根本上說,互聯網醫療和醫療的互聯網化,一個是革命一個是改良,它們雖然可能是業務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能是行業生態演變的不同狀態。不過,兩者的關係生來就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對著一個目標前進

互聯網醫療的「重構關係」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呢

互聯網醫療通常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和載體,不斷打破原有的用戶和服務提供者的關係,然後再反向進行滲透,顛覆或自建,它的核心是「重構關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呢

從早期來說,任何一個新興技術出來之後,最開始一定是和既往的產業相結合,然後逐漸開始內部優化、改良,最終可能會出現革自己的命的問題。所有的機構組織或企業都有一種想建立完美體系的本能,在原有的體系中不斷優化,將自己包起來,這就好比蠶吐絲織繭,將自己納入其中,但包在繭子裡的蠶很難看見外面的世界。就算是他們知道問題所在,也無能為力,所以這個邏輯通常到這裡就斷掉了,很少有企業能夠斷臂重生,重頭再來,而繭內再豪華完美,也僅是一繭的空間

而用一個新的體系反向顛覆,那是蘋果做成的事,你PC端是王者,那我們就創新走移動端,生態演進後從另一個維度來打擊整個的PC

無論是移動電商、團購、旅遊或是互聯網教育都可以用來舉例,用最容易理解的打車來做類比吧。很多的的士公司實力很強,車隊上萬輛,資金也充沛。其實的士公司也有此類業務擴展需求,那麼他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最早使用電話叫車的方式,隨後開始運營移動叫車App,好多的士公司都有自己的軟件,只是大夥基本不知道,但是在APP做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會再繼續投入了。有兩個原因

一家的士公司開發App之後,沒有任何其他的士公司會跟他們合作

如果再繼續做下去,成本失控,變成「腫瘤」,會反向侵蝕自己,這實際上也類似蘇寧的焦慮,就是左右互博

無論是滴滴、快的還是Uber,它們最終是重構了出行方式。原先的叫車方式是:乘客在路邊招手等車,的士不知道乘客所要到達的目的地,而乘客也不知道的士司機什麼時候到來,是否會拒載。這樣也會導致的士的盲目空跑,效率低下的情況。而這些工具出現後,的士司機就可以依據乘客的目的地選擇載或不載,可以就近來載客,這樣可以節省時間,降低耗費以及減少擁堵,乘客也可以最快到達目的地

似乎他們是來幫助的士公司構建更完美體系的。但是生態不斷演進後,你就會發現,在打車高峰期或者深夜,尤其是北上廣,如果你不使用這些工具就打不到車,所有的車都有了自己的目的,就算是空跑的的士,你也打不到。更有甚者,的士會提出一些不平等的要求,他們會要求加價,不加價就不過去。互聯網企業用這些工具重構了打車流程,也成功的為用戶提供了許多便利。正常進展至這裡,大家就會認為到此為止了,如果是的士公司自己開發的App,故事肯定就此斷掉

但這時協力廠商如滴滴等公司,卻開始做專車。換句話說,它再次顛覆了出行方式,用海量用戶群反向重構了一個生態,然後擠壓了原有的的士行業。類比移動醫療行業,你可以把原有的打車公司理解為醫院或醫藥企業,從長期來看,移動醫療如果成功了,那麼它跟醫院和醫藥企業一定是對手盤關係,是一種競合關係。越往後面發展,它的流量越大,會越來越強

移動醫療的模式有哪些

專車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神州租車、滴滴快車等,它們有自己的車;第二種是Uber的方式,也就是社會化用車,然後全部通過資訊流協同。這是兩種路線,一個是自建,一個是社會化。社會化又是借助協力廠商,實際上移動醫療也是一樣。春雨和好大夫不是自建醫生團隊的,它跟現成的醫療機構和醫生合作,就像你現成有車,然後我把流量導給你,你去做,我來分成,它是一個Uber方式丁香園是神州租車方式,全部都是自建的,他們自購固定資產,自己招醫生,使用這種模式的還有平安好醫生

移動醫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這種專車模式,然而它還可出現其他模式。例如掛號網和如醫,雖然它們借助了體制內的醫生,但是最終是想把體制內醫生和患者釋放出來,未來建立體外循環,卻未必肯定會進行類似實體重資產投入,介於上述兩種模式之間

其實自建和社會化本身也是對手盤關係,社會化的成本比較低,但是難以把控;而自建就需要企業擁有較強的資本、產品和營銷能力。無論是哪種模式,都不可能由類似「的士公司」的傳統企業做成。換句話說,在進行醫療的互聯網化時,醫院和醫藥廠商做到一半的時候,他們基本上就止步不前了。如果變成另外的一個公司,最後反過來顛覆自己,那就要放棄原有的產業,那是非常艱難的。醫療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醫療,初期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差不多,還有很多人認為似乎傳統企業去做,更為靠譜,但從商業形態、邏輯和終極目標上說,兩者完全相反。

在移動醫療裡面,除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外,還存在混合模式。阿裡健康、支付寶未來醫院和微信智慧醫療都是混合模式,它既與藥店和醫院合作,又不與藥店和醫院合作。商業上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中間會有很多的混合生態誕生,會出現很多的「平臺嵌套」,然後不停地博弈,合作與競爭,這之間的界限是非常微妙的!競合關係也並非是不變的,它根據根據業務體量和市場地位而發生改變。例如戰國時期,秦國強大時,六國合縱,而秦國變弱時,六國之間就相互紛爭

在這場大時代的浪潮中,最終誰會勝出呢

一定是協力廠商!這叫結果反推

醫藥器械企業、醫院和傳統的醫療資訊化公司是沒有可能的

BAT是有可能成為行業第一梯隊的,因為與前者相比,他們屬於協力廠商

獨立於BAT和傳統醫藥企業的協力廠商公司也有可能會勝出

保險公司是沒有可能做到最大的,因為他並非獨立的協力廠商,但可能做到行業第二梯隊,或排在第一梯隊的後面

移動醫療不太容易出現簡單的「贏者通吃」的情況,因為醫療市場盤子太大,產業鏈太長,也太「非標」了,還有一個獨特的「學術維度」和「地域壟斷」,即使做單獨服務一個疾病,就可以穿越週期,這跟其他移動互聯行業是不一樣的。但是各個細分行業前五會佔主導地位,這是沒有懸念的

再來反推,未來可以成功的移動醫療公司,它會長什麼樣子呢

它應該有超強的技術基因,而技術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會將運營和資源的關係放在前面,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生態演進,最終一定是技術優先。因為移動醫療本身就是技術進步才出現的產業,擁有了突破性技術,再反過來重構。因此勝出決定因素是技術,在這裡,技術並非僅僅是指程式代碼能力,而是指整個用戶交互的一個技術解決方案,軟硬體一體化和持續保持未來可以對接新技術的能力

接著再推,什麼樣的公司可以最終勝出呢?一定是有超強持續融資能力的公司,它可以使企業在長跑中勝出,但不會是自身很有錢的傳統醫療企業,如果有錢就能決定一切,世界早就屬於煤老闆和開發商了。因此,這個最大的機會應該屬於協力廠商的上市公司,因為沒有融資管道能比上市公司更方便、更快、更便宜和更有效。不過不是現在二級市場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只為坐莊炒概念進行「市值管理」的偽移動醫療公司

真正最終勝出的形態大概率就是符合以上這三個條件,雖不知何時能夠實現,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有些公司努力一萬年也是沒指望的,會和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投資人一起被埋

(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願意與Dr.2交流的請加微信號:2823095726

From Dr.2


 Dr.2新作:醫療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