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車應用的代表性公司之一——愛拼車在5月25日發布公告稱,該服務將於近日停止服務,並將按步驟逐漸關閉所有功能。從今天下午3點起,愛拼車已經關閉了新用戶的註冊服務。
第二步,它將在6月1日12點關閉發布線路和搶單服務,最後在6月5日關閉所有服務器,停止所有服務與支持。
以下是它發出的用戶公告。
這個消息來得很是突然,此前拼車界幾乎沒有聽到什麼愛拼車要倒的消息。
愛拼車由朱峰(公司CEO)、陳旭東、楊洋等三人在2013年於杭州創辦。
根據《天下網商》的報道,做這個事情的初衷是由天使投資人李治國提出來的,為了做這個項目,首先要找到三個人。然後他就從阿裡找到了這三個人。其中朱峰和楊洋來自於B2B,陳旭東從口碑網出來之前,是最早一代的產品經理,做生活服務類產品的經驗很豐富。除陳專註於產品外,其他兩人偏重市場,這是一個很好的搭配,亦是天使投資人要找的三個人。
愛拼車的第一個版本於2013年10月上線,應該說是國內比較早期的拼車應用了,上線初期叫多諾拼途,後來據說A輪拿到了IDG領投的1000萬美元。
在拼車市場摸索之餘,愛拼車團隊曾經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拼車之外的新產品——P2P租車,這是一款僅針對機場租車場景的P2P分佈式租車產品——多諾租車。
當時楊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分散式租車存在三個有待解決的問題:1.用戶匹配;2.地理位置匹配;3.時間匹配;而飛機場雖然縮小了場景,但從某種程度上規避了現有的問題。」
所以多諾選擇從機場租車切入,愛拼車為了這款產品從2014年4月到2014年10月孵化了半年時間,花了四五百萬人民幣。據說,多諾獨立獲得過數額不明的「數百萬美元」Pre-A投資。(未確認)
這可謂愛拼車團隊犯的一個重大錯誤。「玩了半年之後,我們發現(租車)這個行業水太深了。」(楊洋語)
他說「越是後發力量,你付出的代價成本就要比別人高很多倍,所以做了半年之後發現我們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就立刻宣佈不幹了。那個時候我們把一家公司切成兩家公司,浪費了錢不說,還讓拼車的業務沒法往前跑。」
可以推算,愛拼車大概在今年四月份放棄了多諾業務。但誰料到這麼快連老本行拼車業務也守不住了呢!
拼車業務有多難?楊洋也曾說過實在話,他說:
拼車比專車更難。專車平臺可以雇傭司機,雇傭制,派單制,對於多長時間在線和服務都有要求。但拼車就不一樣。拼車的車主,不是平臺能雇傭的。專車可以在全國雇傭幾萬個司機,但是拼車不可以在全國雇傭幾千萬的司機,所以拼車的管理規範、運營機制和產品邏輯要比打車、專車這兩者來得難的多。
另外,在現在的拼車領域,資金補貼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拼車或者說用車是一個無底洞。
一個市場的士的總量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比如說當時滴滴和快的去搶上海市場,上海一共有3萬輛的士,一個月需要補貼多少是可以算出來的,但私家車是算不出來的,這是一個無底洞。
愛拼車的「猝死」極大可能是死於融資不到位,資金鏈斷流,並由錢荒引起內亂,導致創始人索性放棄(楊洋前不久曾對媒體說愛拼車在籌備第四輪融資。前幾輪並未正式披露,所以我們也不得而知都有哪些投資者投過它)。而在Uber估值直欲突破500億美元、大家一片看好共用經濟、P2P模式的當下,投資機構為何不願意給愛拼車輸血,支持這個團隊往前?是因為此前這個團隊在戰略判斷、內部管理上表現出能力薄弱?還是因為眼見著Uber、滴滴快的等巨頭仗著財大氣粗有極強的壟斷優勢,對此前大量新創公司構成的「拼車」市場來勢洶洶?
來看百度百科上對滴滴順風車的一段介紹來感受下:
2015年4月,滴滴順風車車主招募計劃正式開始,也預示著滴滴的拼車上線已經為時不遠了。與此同時,滴滴給予車主的補貼也高得有點令人眼熱。滴滴方面的補貼計劃是:對於入駐滴滴順風車的車主,滴滴給予新註冊用戶50元補貼,完成首單後再送100元,如果推薦其他人還可以再獲得20元。而根據常理推斷,滴滴還會給予首次乘坐順風車的乘客近乎「免費」的吸引。與滴滴順風車的高額車主補貼相比,其他拼車公司的補貼有點小巫見大巫了。據瞭解,目前幾乎所有主流拼車公司的應用,乘客首單使用只需要支付0.5元—1元(除天天用車首單9元),不過車主補貼卻沒有滴滴高。
愛拼車離場,也許並不會影響諸位巨頭及新創公司繼續在拼車領域裡「血拼」的力度。因為就像楊洋說的,
中國有接近兩億的公家車和私家車,如果每一輛車有4個空座可以分享出來,一天僅是早高峰就有8億空座。如果加上晚高峰,就有16億空座。如果每一個空座的平均消費是10塊錢,每天有160億元的市場價值,這是拼車應用可以看到的市場前景。
這個市場如此之大,共用經濟看上去如此有前途,每個創業者,每個參與競爭的公司,都認為自己看到了並屬於未來。
From 虎嗅
愛拼車「猝死」:團隊在產品上一度分心,沒能「血拼」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