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author:  黎廣德

author photo: 

column name: 

立場博客

特首梁振英上周終於開腔回應他三年前承諾解決而未解決,於今越演越烈的陸客矛盾,正式承認「由於旅客人數增加對香港市民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壓力,所以特區政府是關注這件事。....我們會繼續與中央商討有沒有收緊現行政策的空間,使得內地旅客來香港的自然增長趨勢能夠受到控制。」可惜單從這一段聲明,便可看清特區政府既不掌握問題核心,更無意徹底解決矛盾。

首先,梁氏把問題簡化為「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壓力」,顯示他不理解每年近5000萬人次陸客來港對香港城市規劃,經濟發展和就業模式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的負面因素會長期發酵,令香港走入窮巷。再者,他並未承諾減低陸客水平,只暗示增長放緩,又是另一招語言偽術使眾多傳媒表錯情。

要認清問題,先要區分三類不同性質的大陸旅客。

第一類是大陸過夜旅客每年1910萬人次,加上國際旅客860萬人次,他們平均留港時間3.4晚,即每天約26萬過夜旅客在港活動。他們造成的壓力主要在旅遊景點、市區旅客購物熱點和酒店賓館,少部份會佔用原為港人而建的設施,例如貝澳海灘露營區、社福團體渡假村甚至公眾游泳池,製造「擠壓效應」,令市民能夠享用的社區設施買少見少。

第二類是以帶貨圖利為目的的水貨客,他們的活動範圍已從新界北區漫延至元朗、屯門各區。為他們服務的不僅是商場街鋪,還有特別改裝的廠廈倉庫,例如遠至火碳工業區,不少搞文化創意的年輕租戶已被擠走。根據深圳當局2013年的估計推算,專職水貨的陸客與港人各有一萬人左右,是遍佈全國過千間「港貨店」的供貨來源。

第三類是「棄國貨、用港貨」的「掃貨客」,來港購買港貨自用或替親朋代購,從日用品到名牌貨品,從市區商場到鐵路沿線擇肥而噬,與傳統旅遊沾不上邊。去年共有不過夜陸客2820萬人次,扣除了1萬水貨客,即每天平均有6.7萬掃貨客在港活動,從城市規劃而言相當於一個特別亢奮的流動社區。

單看一組數字,便明白陸客消費的界外成本有多大: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政府須為每位市民提供2平方米的休憩空間,因此為了不擠壓本地區民的空間,政府應為7.7萬人「陸客流動社區」提供166萬平方呎公共空間。鑑於他們的活動範圍集中於市區旺地或新市鎮中心區,要從這些已發展地區騰出土地,需要犧牲商住用地。按平均地積比率7倍及每平方呎地價8000元和重置建築成本4000元計算,社會共需投入1390億元。

換句話說,為了支援陸客消費,香港市民單在犧牲公共空間一項便相當於每人次陸客補貼4900元,還未計算須多建渡假村、公共泳池等社區設施,以及紓緩交通擠塞所需的額外基建成本。

根據經濟學者關焯照及周文林去年利用計量經濟預測模型推算,一刀切削減兩成訪港陸客(即約950萬人次)會令本港生產總值減少400億元,相等於每少一人次便減4200元,而且衝擊短暫,只會顯著影響首年經濟增長,經市場調節後,負面效應將逐年減退,例如在新界商場或工廈,陸客減少後原來服務社區的商舖及年輕人創業的工廈租戶會回流,重新填補空間和製造新就業機會。

由此可見,若果全面考慮社會整體成本,每削減一人次陸客香港最少倒賺700元,這對梁班子和信奉「有錢搵盡」的建制派,無疑是當頭棒喝。答案已經寫在牆上:將每年陸客數目從五千萬削減至四千萬人次,令香港穩賺70億元,這還用猶疑嗎?

 


 削減陸客一千萬 香港穩賺七十億 (黎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