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佳節,大家都會遊花街買花迎新春,到底什麼是迎春花呢?我想一般人不大清楚。只要買些鮮花回去插便是迎春了,在這我講的是一種花,名稱叫迎春。迎春屬木樨科灌木,春天賞花,夏天觀葉。枝條纖細柔軟,置於廳堂書齋,古樸典雅。用迎春裝點樓房陽台也很有美感,那枝條憑欄下垂、隨風搖曳,別有一番情趣。迎春異名金腰帶,多栽於庭園。分布山東、江蘇、浙江等地。適應性較強,喜溫暖、能耐寒、耐旱、但怕澇。種栽土壤的要求不嚴,以地勢向陽較好。每年2-4月採花、5-7月採枝,其花與枝葉可供藥用,治發熱頭痛,小便熱痛,跌打損傷,消種止痛惡瘡等。

一、「春困」

上面講的是迎春花,既可迎春又可治病,除了花我們應怎樣迎春呢?中醫有一句說話,「春天百草回生,百病易發」,春天是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春三月,從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氣節,氣侯變化較大,極易出現乍暖乍寒的情況,初春,由寒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也容易出現流感,人們的生活規律在此季節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要做好起居勞作、精神調攝,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精神、情志、氣血也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春天比冬天夜短。春天的氣溫、溫度都十分適合睡眠,故騷人墨客,吟詩作對,出現了「春眠不覺曉」的名句。雖處處聞鳥,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也是反應了人體的生理狀態。如此一來,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刺激自然減弱。

春天氣溫適中,人類機體產生的熱量正好與人體內外的環境相協調,這使皮膚和肌肉的微血管處於舒張的狀態,血流緩慢,流入大腦的血液相應減少,、這樣,人體一下適應不過來,所以人們都常常特別容易感到疲憊怠倦。另一方面,春天往往雨霧綿綿,空氣濕度大,人們常被高濃度水蒸氣的凝集物包裹著;降低了人體產生的各種良好的生物效應,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明顯減弱,加上春季氣壓低,風速小,溫差大,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便產生「春困」感。《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春天特別易感疲倦,這是為什麼?就是俗稱「春困」現象。這是由於天氣造成的。如別無其他症狀,便可放心。「春困」並不是睡眠不足引起的。有人以延長睡眠時間的辦法消除「春困」,但往往適得其反,人的精神會更加萎麋不振。 

二、外因「春困」

什麼是外春困?外因,氣侯潮濕,濕邪侵襲人體所致,使人困倦。消除「春困」的有效措施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在陰雨綿綿的日子裡,要堅持室內活動;在霧靄茫茫時,也可在天台或陽台體操,而當春雨的間隙或雨過天睛時,更不要放過積極參加戶外鍛煉的良機。萬木吐翠,空氣清新,正是釆訥自然之氣,是養陽的好時機,春夏養陽,為養陽最重要一環。人們應根據自己身體質素,選擇適宜的鍛練項目,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風景區去春遊,歷代養生家一致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天,應該踏青問柳,登山賞花,臨溪戲水,行歌舞風,陶冶性情。

三、內因「春困」

什麼是內春困呢?內濕多由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而生。濕邪困脾,水濕不化,亦易招致外濕侵襲。濕「重」即多見頭重如裹,身體困乏,四肢酸懶;濕邪留滯經絡關節,則陽氣不布,而見肌膚麻木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故稱「濕痹」。除上述注意起居作勞,室外鍛煉,還要在飲食方面調理。

四、春季宜吃食物

如果我們飲食得當,就如同一個保健醫生,既可提高身體素質,又能抵御外界的各種疾病,歷來也為百姓所重視。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也記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

春令時節可以多食:

1. 山藥:「溫補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補胃,補虛弱的作用。

2. 韭菜:溫中行氣,溫腎暖陽,對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有較好的功效。韭菜溫而益人。

朱伯銓中醫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