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疫期間不敢到醫院,最担心「屋漏偏逢連夜雨」,突然發生腹痛、腹瀉、嘔吐、頭痛與發燒等症狀,嚴重的患者甚至還會出現血便,小心是急性腸胃炎發作!關於急性腸胃炎,不少人存有一些迷思,像是認為發病時,只要到診所吊點滴,或是腹瀉幾天就會快快痊癒,或是一定要空腹餓肚子幾天才會好;還有發作期飲食只能吃吐司、稀飯等。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到底哪一些腸胃炎患者需要就醫,哪些人不用?腸胃炎發作時該怎麼自救?平時有什麼保健預防秘訣呢?就讓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名醫葉秉威來為大家解密!



腸胃炎分為:病毒性腸胃炎、細菌型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常見菌種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星狀病毒

腸胃炎可為:病毒感染及細菌感染,最常見的是病毒性腸胃炎,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主要是氣候影響,好發於偏冷的月份如11~12月至隔年1至 3月。有多種病毒可能引起腸胃炎,包括,諾羅病毒(Norovirus)、輪狀病毒(Rotavirus)、腺病毒(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以及星狀病毒(Astrovirus)等。病毒性腸胃炎的發生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且每種病毒有其季節特性,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星狀病毒在一年當中較冷的月份發生,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



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名醫葉秉威詳細解說腸胃炎診斷治療與常見迷思。

病毒性腸胃炎盛行率:單周曾經達到13萬人次感染

病毒性腸胃炎的盛行率值得高度警戒!根據疾管署統計,在冬天大流行的病毒性腸胃炎,單周可以達到13萬人次感染。一般並不會去區分是哪一種病毒感染,不會刻意去區分,因為治療上並不會因為病毒不同而有不同治療方法。

另外,根據美國資料顯示,病毒性腸胃炎最擔心的是諾羅病毒,因為屬於很強的感染性腸胃炎,容易有群聚性感染,在一年當中有2千萬人因為諾羅病毒感染。尤其,諾羅病毒容易發生在人口群聚的地方,例如,收容所、學校、軍營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身上容易看到的是輪狀病毒,發生在小朋友身上是危險的,世界上每年大概有45萬人次因為諾羅病毒感染死亡。

每種病毒容易感染的年齡層也有些不同,像諾羅病毒及星狀病毒,在每個年齡層都會引發腸胃炎。而輪狀病毒、腺病毒及沙波病毒,就比較容易感染 5 歲以下的嬰幼童。



病毒性腸胃炎最擔心的是諾羅病毒,因為屬於很強的感染性腸胃炎,容易有群聚性感染,在一年當中有2千萬人因為諾羅病毒感染。



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少部份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

細菌性腸胃炎最容易發生在夏季

常見菌種包括: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蔔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腸炎弧菌

另外,細菌性腸胃炎以台灣來說,最容易發生在夏季,主要因為食物保存不易,或個人與環境衛生習慣不好所致。當食物被污染,或沒有充分加熱烹煮,或如厠後未徹底洗手清潔,一旦接觸到被污染的物品再去處理食物,就常會發生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的菌種包括,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蔔球菌、仙人掌桿菌,還有與水產有關例如,霍亂弧菌與腸炎弧菌等。

大部份腸胃炎都屬於糞口型傳染

吃到或碰到不潔食物與飲水,再摸口鼻眼睛就可能中鏢

雖然,病毒性腸胃炎與細菌性腸胃炎的成因有一點相同,一個是直接傳染,一個是偏向食物傳染;無論是細菌還是病毒,都可透過污染的食物、水源,以及患者的飛沫和嘔吐物或排泄物來感染人體,並伺機入侵我們的消化道。大部份腸胃炎都屬於糞口型傳染,吃到或碰到可能被病患排洩物污染的食物或水,然後摸到黏膜例如,嘴巴、眼睛與鼻子,就可能感染。

【腸胃炎症狀】

病毒性腸胃炎VS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類似,細菌性腸胃炎小心血便或膿便

其實,病毒性與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都很類似,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少部份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10天。

而細菌性腸胃炎除了上述症狀以外,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一般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7至10天。



診斷病毒性腸胃炎,一般會檢驗輪狀病毒,診斷細菌性腸胃炎,一般可能會搭配糞便細菌培養。

【腸胃炎診斷】

診斷病毒性腸胃炎,一般會檢驗輪狀病毒,診斷細菌性腸胃炎,一般可能會搭配糞便細菌培養

自己無法單以症狀來區分是感染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仍然應該就醫找專業醫師診斷。診斷基本上是臨床診斷,會根據病患的症狀和身體檢查、接觸史及旅遊史,來診斷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腸胃炎。例如,如果是剛從東南亞國家旅遊回來,就出現腹瀉、發燒,就可能比較偏向細菌性腸胃炎。

診斷病毒性腸胃炎,一般會檢驗輪狀病毒,可依據糞便檢體檢驗結果來診斷是否為輪狀病毒感染。但是,一般醫療機構的實驗室並不會常規檢驗其他病毒性腸胃炎。

至於,診斷細菌性腸胃炎,一般可能會搭配糞便細菌培養,通常需要5至7天,但是沒有辦法等到化驗報告出來之後再治療,所以,一旦懷疑是細菌性腸胃炎,即患者出現症狀有嚴重發燒、腹痛,甚至帶有血便等情况,一定會先留糞便做細菌培養,同時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兩邊同時進行,這種類似情况多為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為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感染。

【腸胃炎併發症】

急性腸胃炎最擔心併發症是脫水,嚴重恐傷害腎臟

急性腸胃炎最令人擔心的併發症是脫水,尤其在年紀幼小或高齡患者,或有慢性病患者,如果經過腸胃炎病程因為脫水出現抽搐、小便量減少,可能造成急性腎功能影響,導致腎臟損傷。所以,如果高風險族群出現腸胃炎症狀一直未改善,就要立即就醫。



一般成年人罹患急性腸胃炎多補充水分,在家休息幾天就會慢慢復原。但是,脫水出現有一些症狀要特別小心,當患者心跳快、呼吸急促、嘴巴乾、小便減少、皮膚會偏涼冷冷的感覺。

一般成年人罹患急性腸胃炎多補充水分,在家休息幾天就會慢慢復原。但是,脫水出現有一些症狀要特別小心,當患者心跳快、呼吸急促、嘴巴乾、小便減少、皮膚會偏涼冷冷的感覺。

出現脫水的症狀,可先區分是高風險,還是低風險患者,如果是成年人一般是低風險,如果不是一喝水就嘔吐,不是太嚴重,就可以喝水補充,或考慮補充市售的運動飲料。但是,運動飲料要經過稀釋,例如運動飲料和水是1:2的比例調和再喝,以免引起腹瀉情况加重。但是如果一直嘔吐、腹瀉,水喝不下去,並且是高齡患者或5歲以下的孩童,除了補充一些電解質水之外,還有可能要去醫院吊點滴。

如果不慎併發嚴重脫水,傷害腎臟,或嚴重腹部絞痛,出現腸胃出血,以及可能引發敗血症,恐有奪命風險!

【腸胃炎治療方法】

急性腸胃炎的治療是屬於「支持性的症狀治療」

有人說,急性腸胃炎的治療是屬於「支持性的症狀治療」,不知此說法是否正確?葉秉威醫師表示,我們最常見的腸胃炎是病毒性腸胃炎,臨床上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療法,因為治療病毒仍然最終要靠自己的身體免疫力,達到自癒。除非是細菌性腸胃炎,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治療。

所以,沒有針對一個病原特定去治療,而是支持你的身體去做一個治療,像是脫水就補充水分,電解質不平衡就補充電解質,頭痛就給止痛藥,這些大概就是所謂的「支持性的症狀治療」。大部份病毒性腸胃炎只要沒有達到危險症狀,自己都會慢慢好,所以不必太擔心。如果病毒性腸胃炎是因共病症,導致還沒有好,或可能是嚴重脫水情况,就可以給予吊點滴。



如果病毒性腸胃炎是因共病症,導致還沒有好,或可能是嚴重脫水情况,就可以給予吊點滴。

急性腸胃炎患者通常不需要就診打點滴,但若有噁心、嘔吐症狀,甚至完全不能喝水,一喝水就想吐,在這樣的情況下,注射點滴補充流失水分,的確會感覺比較舒服。而少數急性腸胃炎合併發燒的人,打點滴退燒效果最快。

至於,細菌性腸胃炎一般不會太嚴重的情况下,可使用抗生素,大概服用3~7天可恢復。如果仍然未改善,就要立即找醫師治療。如果擔心細菌性腸胃炎有生命徵象不穩定,發炎指數很高的情况,恐引發敗血症時,就必需給予抗生素治療。

1.發燒:

退燒藥物主要為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2.輕中度脫水:

急性腸胃炎最擔心的併發症是脫水,輕度脫水可飲用運動飲料並加水以1:1或1:2稀釋。年幼或高齡或慢性病患者,如果因為脫水而抽搐、小便量減少,恐急性腎功能影響,導致腎臟損傷。

3.持續嘔吐、腹瀉:

一直嘔吐、腹瀉,水喝不下去,且是高齡患者或5歲以下孩童,除了補充電解質水,可去醫院吊點滴。

4.血便、膿便:

擔心細菌性腸胃炎有生命徵象不穩定,發炎指數很高,有血便、膿便,恐引發敗血症時,就必需給予抗生素治療。



需注意運動飲料中如果含有較多的糖,糖在腸道都是一種滲透壓力,會使腹瀉加重。所以,喝運動飲料至少要1:1或1:2比例加開水稀釋。

罹患急性腸胃炎的人常會碰到大家分享偏方,或是飲食上能吃什麼,或不能吃什麼?葉秉威醫師表示,先釐清一個觀念,很多患者都會問:「急性腸胃炎難道不需要先空腹一段時間嗎?」其實,禁食不是一定要做到的,如果是可以吃、可以喝的情况,雖然有症狀,就不用非要不吃不喝才會以為好的快。因為,沒有證據顯示,禁食一定有好處,而是建議在發生有症狀時,如果嘔吐沒有太嚴重,還是可以適當補充水分,以及適當補充電解質,也是需要的。但是,需注意運動飲料中如果含有較多的糖,糖在腸道都是一種滲透壓力,會使腹瀉加重。所以,喝運動飲料至少要1:1或1:2比例加開水稀釋。也有人會刻意去買電解質水來補充,大部份是針對5歲以下幼兒比較適合。

至於,飲食部份,如果一吃腸胃就不舒服,繼續腹痛、腹瀉,建議先吃少量,可以從吐司、饅頭、乾飯、稀飯開始都可以,相對來說,這些食物比較好消化。但是,切記不要吃油炸食物,或含辛香料的食物,或含高糖分的食物與飲料等,以及高纖維食物也不適合,避免在腸胃發炎期間更不易消化。另外,無論是豆製品或奶製品例如牛奶,在急性發炎期,身體代謝乳糖的功能本來就比較弱,一旦吃進過多這類食物,反而會讓脹氣、腹瀉加重,也會因此加重腸胃負擔。

以上這些飲食的種類,腸胃炎患者在初期症狀時應該注意一下,前一、二天不舒服的時候避開這一些飲食,等到開始會有飢餓感時,嘔吐或腹瀉的症狀已經緩解的時候,就可以慢慢回復到正常的飲食了。有飢餓感肚子咕咕叫時,就代表腸胃炎快好了,也代表是可以吃東西的時間點。但是建議要少量多餐,一有飽足感就停,對於消化來說是最好的。許多人也會間:「腸胃炎患者何時可以完全回復正常飲食?」簡單來說,就是完全沒有症狀的時候,大便也成形了,排便次數也減少了,也沒有嘔吐的情况了,並且有飢餓感想吃東西了,這時候就代表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食用蔬果之前要清洗乾淨,可以先將蔬菜、水果放入盆中以清水浸泡約3分鐘,讓蔬果表面的農藥能溶於水中。之後再用細小流水沖洗,讓水不斷流動,如此浸泡15分鐘,可帶走表面大部分農藥。

【預防腸胃炎日常保健】

1.注意個人衛生:

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酒精類乾洗手對於腸胃炎病毒沒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不可取代一般的洗手。與他人共食時,應使用公筷母匙。

2.蔬果要清洗乾淨:

食用蔬果之前要清洗乾淨,可以先將蔬菜、水果放入盆中以清水浸泡約3分鐘,讓蔬果表面的農藥能溶於水中。之後再用細小流水沖洗,讓水不斷流動,如此浸泡15分鐘,可帶走表面大部分農藥。注意食物也要保持新鮮,煮食前要先洗手。

3.避免生食生飲:

要作業量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徹底煮熟再食用,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食物加熱很重要,一般而言,適當的加熱過程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

4.食物加熱與保存:

食物加熱溫度需超過70℃,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熱存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5℃,才能抑制細菌生長。為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

5.環境消毒:

為預防疾病傳播,受到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酒精性消毒劑對引起腸胃炎的病毒殺滅效果不佳,須使用較高濃度的稀釋漂白水。另外,出入公共場所及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



腸胃炎發作時,只能吃稀飯、吐司?不能吃白飯、麵包?

以下是葉秉威醫師為大家詳細破解常見腸胃炎5大迷思:

【破解腸胃炎5大迷思】:

迷思一/腸胃炎一定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造成的?

腸胃炎主要是靠糞口、接觸、飛沫傳染。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食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皆可能受到感染

迷思二/有腸胃炎要完全禁食不能吃東西、不能喝水一段時間?

觀察重點:不會渴、尿量夠、顏色不會太黃的情况,其實並不需要禁食,但多數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禁食一、兩餐,也許是因為病人有噁心、嘔吐症狀,吃東西可能會加重不適感;此外,進食後,當食物進入胃裡,直腸就會有神經反射想要排便,在急性腸胃炎時直腸反射會比平時更敏感,這個感覺會放大,吃了東西會更想去上廁所。只是就醫學角度,禁食並非絕對要求,禁食與否也不會影響病情恢復速度。

迷思三/有腸胃炎都要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5歲以下幼兒及老年人、免疫系統低下者,才需特別補充電解質水。但要注意一般市售運動飲料,其實還是偏甜,可能會因滲透壓造成腹瀉加重,可建議1:1加水稀釋後再飲用。至於,一般患者可以多補充水分即可。

迷思四/腸胃炎發作時,只能吃稀飯、吐司?不能吃白飯、麵包?

其實,醫界對於急性腸胃炎該怎麼吃,沒有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所以也沒有證據支持這些說法。原則上,吃一些比較不會讓病患加重不適感的食物即可,像白飯(不一定要稀飯,乾飯亦可)、白麵包這些食物較容易消化,自然容易入口。

但要避免吃高油、高糖、纖維多的(竹筍、蔬菜莖梗、芹菜、鳳梨)、豆類及乳製品(牛奶)、刺激性調味料(辣椒、蒜頭、蔥、芥末)與過度調味的食物。盡量以低纖維、清淡的食物為主。

何時才能完全恢復正常飲食?要看腹瀉是否結束,也就是大便是否已經成形了。如果大便還是水水的,就不建議完全恢復正常飲食,甚至大吃大喝,因為正常飲食難免含有高糖食物及乳製品,又會引起腹瀉。

迷思五/腸胃炎腹瀉乾淨就會好?什麼時候需要看醫師?

持續上吐下瀉、脫水情況太嚴重,或是持續發燒,仍需就醫。醫師通常會施予點滴治療,目的就是加速病人自我復原,避免患者出現併發症。若懷疑細菌感染,仍會加上抗生素治療。止瀉一般不需要控制到完全不瀉,一天約三次以下不會脫水,以免延長疾病病程。

5歲以下及老年人,或身體狀況不佳的人罹患急性腸胃炎,容易引發脫水,要考慮就醫,並適度補充水分。脫水時,會出現脈搏變快、呼吸加速、口腔黏膜乾燥、眼睛凹陷、皮膚冰冷、尿量或眼淚明顯減少等現象。當然,急性腸胃炎時不是都需要吊點滴,若還能喝水,建議直接喝水補充較佳。如果連喝水都會吐,可能有脫水危機,必要時可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採用靜脈注射(打點滴)補充水分。

隨時都能輕鬆聽:來聽更多精彩《腸胃炎》內容─SoundOn按這裡


 急性腸胃炎腹瀉、完全禁食就會好?名醫破解常見5大迷思,教你聰明自救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