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五時就頭暈目眩,飽受天旋地轉所苦?尤其是,季節交替由夏轉秋時,上述症狀更是嚴重?小心可能是暈眩症上身惹禍!中醫師表示,中醫認為導致暈眩症纏身的原因非常多,因此想要改善暈眩不適,首要關鍵就在於找出暈眩的成因、對症下藥;並搭配適度的穴位按摩、茶飲調理,就是不錯的舒緩方式。



換季飽受頭暈目眩所苦?中醫師分享臨床案例說明原因

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季節由夏轉秋時,許多民眾常會出現眩暈的情況,主訴多是頭暈、不定時的眼前出現天旋地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有些人曾在西醫門診做了許多檢查後都無發現異常,卻仍受眩暈所苦,雖然吃藥能暫時緩解症狀,但只要停藥就會再次復發,讓不少患者十分無助。然而,中醫對這類型的患者往往能夠有不錯的療效。

賴睿昕中醫師指出,近來臨床門診就收治了1名25歲的年輕OL,就醫時自述自己這兩、三年,每年到了夏天轉秋天時,眩暈症就會發作。經問診得知,原來這位OL為了控制身材,長期習慣以高頻率的灌水方式來增加飽足感,每天喝下超出建議量的水分,就是期望能藉此達到減重瘦身目的。

可是,偏偏其工作需長時間久坐,在缺乏足夠活動,喝下肚的水分無法排除下,便導致喝下肚的水分無法有效排除;尤其是時序入秋後,人體排汗量變少,在痰濕水飲下也就導致眩暈的發生。故針對這類體質者,單純給予止暈藥物其實幫助不大,而應從溫化水飲、健脾化濕角度著手處理,才能真正有效中止暈眩症發生。



還有一名46歲外送員因近期飽受暈眩所苦前來看診,就醫時表示自己工作需長時間走動、搬重物,可偏偏當他越是忙碌時,眩暈問題就越容易會發作,讓他非常困擾。(圖片僅為示意)

另外,還有1名46歲外送員因近期飽受暈眩所苦前來看診,就醫時表示自己工作需長時間走動、搬重物,可是,偏偏當他越是忙碌時,眩暈問題就越容易會發作,讓他非常困擾。經就醫開立柴胡、石菖浦、天麻、鬱金等有助疏肝理氣及通竅的藥物,服用一週後病人眩暈的次數就從每天發作便成一週發作1-2次。

之後續服一個多月的中藥,方向改為黨蔘、黃耆、炒白朮等有益補脾益氣的中藥,眩暈便無發生,停藥後也都維持穩定不再發作。由上述例子可知,中醫對於眩暈其實是可以從多種面向切入,並且在不同的層次可以讓治標與調理體質同時兼顧的。

中醫談眩暈成因多,3大因素易引起它發生 釐清體質、對症調理才能根治

不只分享近期臨床收治的案例外,賴睿昕中醫師也補充說明,其實早在古籍《黃帝內經》中便已經對於眩暈有多種描述及名稱,像是「頭眩」、「掉眩」、「眩冒」、「目眩」等。中醫認為,暈眩的成因多與憂思、惱怒、恣食膏粱厚味(油膩、高脂肪食物)、勞傷過度和氣血虛弱有關。

且可由風、痰、濕、虛引起,所以有中醫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其中,風代表的就是情緒與血壓;痰代表身體對於於水分的調節氣化不利,導致的微循環障礙;虛則代表本身氣血的不足。



「補氣去痰止眩茶」材料有,黃耆5錢、陳皮3錢、桂枝3錢、紅茶適量。(圖片僅為示意)

這三個因素都有可能讓人體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發生障礙,導致眩暈發生;就以上述提到因夏天轉秋天,換季而出現眩暈的案例來說,就屬於痰瘀型眩暈的一種。因此,中醫在臨床上處理眩暈問題,第一時間必須先釐清患者的體質、成因,對症下藥調理,才能真正達到根治目的。

想擺脫頭暈目眩困擾?中醫教你紅茶加對這些料+揉按3穴位助舒緩

除了解釋中醫如何看待暈眩症外,賴睿昕中醫師另外也和大家分享,在家就可以輕鬆嘗試、進行,能輔助舒緩秋季眩暈不適的漢方茶飲,以及居家穴位按摩法,提供給民眾做為日常保養、調理參考:

★補氣去痰止眩茶

材料:黃耆5錢、陳皮3錢、桂枝3錢、紅茶適量。

作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去除雜質後放入鍋中,加入1000c.c.的水,開大火煮滾,轉小火續煮10分鐘後熄火,過濾藥材倒出湯汁,放溫後即可飲用。

作用:黃耆補氣清利頭目;陳皮去痰化濕;桂枝去風通絡改善腦部微循環。而紅茶有溫脾養胃、促進循環的效果,適度飲用有助舒緩秋季眩暈。

★止暈穴位

平時可以用鈍頭梳子梳頭,或以指腹適度按摩百會、內關、太衝等下列3個穴道,每次12~24下,也有一定的預防保健效果。

●百會穴:沿兩耳往上,交會處(約頭部正中線)。

●內關穴:掌側中線距手腕橫紋三指處。

●太衝穴:足背側腳部第一趾蹠骨與第二趾蹠骨凹陷處。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賴睿昕中醫師也提醒,想要改善暈眩問題,民眾不妨可於平時觀察自己眩暈大多是怎樣的情況下容易發作,如果和憂思、惱怒、恣食膏粱厚味有關,可以試著避免這些誘發因子,盡可能養成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不熬夜,保持心情平靜也有一定助益。若真的眩暈症狀遲遲未見改善,則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從體質著手、釐清病因,對症調理為佳。


 換季飽受頭暈目眩、天旋地轉所苦?女中醫教你DIY加味紅茶,舒緩暈眩不適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