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導讀】:

經常頭痛、失眠、胸悶、心悸、腹瀉、胃食道逆流…,從頭到腳渾身不對勁,檢查也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沒改善,生活壓力山大的你,是否有這些症狀困擾,小心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禍!正所謂「神經不自律.一身都是病」。自律神經失調已經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有「萬病之源」之稱!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名稱,更像是一種症候群,會使身體至少8大系統受到影響,出現不適,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尤其,放任不管,更要擔心有憂鬱症、心律不整等6大併發症如影隨形,所以不可輕忽!(影音/攝影鄭名峻、江旻駿)



自律神經佔人體周邊神經的9成,自律神經幾乎遍及全身

什麼是自律神經?神經系統控制我們身體每一個器官,甚至每一個細胞;而神經系統又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中樞神經、二是周邊神經。中樞神經包括:腦袋(腦神經)、脊髓(脊神經);至於周邊神經則分為:體神經(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自律神經。所以,自律神經是屬於周邊神經的一種,又稱自主神經系統,這是不受意志控制時仍能獨立自主運作的神經系統。各種臟器、血管、皮膚都受自律神經的支配。自律神經佔人體周邊神經的9成,可以說自律神經幾乎遍及全身,所以只要自律神經失調,身體各主要系統、器官往往就會拉警報!

為什麼自律神經莫名就失調了?可以回復正常嗎?

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又嘉表示,以一個健康的人來說,健康的人有生理與心理層面,兩者都要健康,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因此兩者互相牽連,而互相影響靠的就是自律神經。有別於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自律神經是完全自己可以控制的神經,不需經過大腦控制,且廣泛地分布於心臟、肺臟、食道、胃、腸、肝臟、腎臟、膀胱、生殖器等內臟,以及汗腺、淚腺、血管、氣管、骨骼肌肉等組織器官,一旦失調,便會出現不適症狀。

自律神經分為兩大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又分為兩大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的神經細胞體位於胸、腰椎之脊髓內,而副交感神經的神經細胞體位於腦幹或薦椎之脊髓內。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相反的,但都要有良好的功能,才能維持健康。兩者有如油門(交感神經)與煞車(副交感神經)的關係。緊急狀況由交感神經亢奮,讓身體迎接事件的挑戰,挑戰過後就要由副交感神經來踩剎車,讓身體的反應緩和下來。





自律神經又分為兩大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個系統互為陰陽,就如中醫所說一個陰、一個陽,當陰陽出現起伏了,呈現一強一弱有如「翹翹板」的關係,就可能是失調了。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交感神經:

面臨壓力時,交感神經會讓器官進入備戰狀態,產生血壓上升、心跳加快、流汗增加等生理現象。

●副交感神經:

壓力過後,副交感神經則是扮演督促休息的角色,使心跳減慢、流汗減少,讓身體逐漸回復平靜。

可以說,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個系統互為陰陽,就如中醫所說一個陰、一個陽,當陰陽出現起伏了,呈現一強一弱,有如「翹翹板」一高一低的情況,就可能是失調了。也有一說,交感神經像太陽,負責管人體白日的活動,而副交感神經像月亮,負責夜晚的休息,但是,日夜如果無法達成平衡,就是失調狀態了。

自律神經失調成因:壓力過大是關鍵

自律神經為何會莫名失調?有的人平常白天明明工作很疲累,但是晚上躺在床上就是睡不著,經常失眠,吃安眠藥物也沒有效;也有的人經常胸悶、心悸,求診心臟科醫師,心臟檢查也沒有發現有心血管堵塞問題,於是再到精神科醫師求診結果,結果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了。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複雜且廣泛,主要是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壓下,會產生焦慮不安,交感神經就會過度興奮活化,而副交感神經被抑制,長時間下來即可能影響生理,便會產生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導致頭痛、頭暈、恐慌、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冒汗、手腳發抖、肩頸肌肉酸緊、腸胃道不適、手腳發麻、睡眠障礙等症狀。

簡單來說,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主要和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副交感神經活性受到抑制有關。



《自律神經失調影響8大系統》

自律神經掌管全身從頭到腳至少8大系統,包括: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肌肉骨骼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以及皮膚系統。一旦失調,就容易造成相對應的不適症狀出現:

●神經系統:出現頭暈、手腳發麻、顫抖、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

●心血管系統:包括心臟心跳、血壓,或心血管周邊手腳的血管,也是自律神經控制,有的人經常心悸、心跳過快、胸口悶、手腳麻、冰冷也都是。

●呼吸系統:胸悶、呼吸困難、運動一下很容易喘,以及長期咳嗽等。

●消化系統:會造成腸胃道蠕動異常或變慢,可能會造成食慾不佳,或是便祕、腹瀉情形。噁心、嘔吐、腹脹、便祕、腹瀉、胃痙攣、胃食道逆流。

●肌肉骨骼系統:肩頸痠痛、下背痛、肌肉緊繃。

●泌尿系統:排尿困難,例如頻尿、有殘尿感、排尿不易,以及有早洩、陽痿等性功能障礙。

●生殖系統:影響性功能,導致性功能障礙。

●皮膚系統:皮膚發癢、發燙,盜汗、皮膚乾燥。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症候群 找到疾病原因加以紓緩解決,可以回復平衡

自律神經失調在醫學上,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只是對有此症狀病人的稱呼,通常有此症狀可能是全面性且廣泛,可以說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症候群。大家好奇的是,失調的自律神經可以回復正常狀態嗎?陳又嘉醫師表示,失調可能是因為外在環境壓力、生活困難等造成心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即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被打破,或長時間壓力造成的偏移,這樣情況下的失調,也不是疾病退化或喪失功能的狀態,此狀態只要找到疾病的原因加以紓緩解決之後,自律神經就可以回復到一個正常的平衡狀態。

不過,這些症狀在各個不同科別角度,會有不同的名稱,舉例來說,在精神科可能稱為精神官能症或身心症;在神經科會以自律神經失調稱呼,各自有一點點不同差別的診斷與形容,但是,很有可能都在說同一類型病人的症狀,都在講同樣的症狀。這些疾病症狀經由適當的處理,不是僅靠藥物,而是靠外在環境壓力的解除與釋放,大部份自律神經失調,都可以回復到正常平衡狀態。



自律神經失調(心身症)的盛行率在女性約為0.2% ~2%,在男性盛行率少於0.2%,所以,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

發生自律神經病變,失調的神經就難以回復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的人會產生自律神經病變的問題,這種病變是指自律神經真的有神經損壞或退化狀況,例如:糖尿病病變也會造成自律神經的病變,也就是「糖尿病自律神經病變」(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這樣是比較難回復或是無法回復的。所幸,大部份患者不是這樣的狀態,而是以心理壓力造成情緒起伏,而導致自律神經一時的失調。

何謂「糖尿病自律神經病變」?糖尿病會引起自主神經的病變,亦為造成糖尿病患者殘障及產生多樣不適症狀的主要原因之一。症狀常出現在周邊神經病變之後,症狀包括姿勢性低血壓、消化不良(包含噁心、嘔吐、胃蠕動障礙、腹脹、腹瀉、便祕等)、心悸、性功能異常、行動蹣跚,以及下肢運動神經病變之漸進性的兩大腿無力及肌肉萎縮等,尤其,容易引起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因此,美國糖尿病協會曾經建議,自律神經檢查為常規性糖尿病神經檢查的項目之一。

自律神經失調盛行率女性高於男性 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有多少人可能會發生自律神經失調呢?又有哪一些危險族群好發呢?根據衛福部出版「身體症狀與精神健康」手冊記載,自律神經失調(心身症)的盛行率在女性約為0.2% ~2%,在男性盛行率少於0.2%,所以,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應該與女性朋友受到每個月的賀爾蒙週期性影響較為劇烈有關。陳又嘉醫師表示,門診也發現,的確來就診的患者以女性居多,就診中大概有10分之1有此問題。

另外,有一些高風險族群的人,但是自己本身並不知道,因而誤踩自律神經失調的地雷,主要是生活或各方面壓力大,例如:工作長期面臨壓力大、生活不規律、長期飲酒,或咖啡與酒精過量的人,還有失婚或有家庭糾紛,或社經地位比較低的人,以及弱勢族群等,都可能是候選人。以個性方面來說,一般來說,比較屬於A型性格的人,因為對自我要求比較高、對事情要求比較嚴格,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比較屬於A型性格的人,因為對事情要求比較高且嚴格,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好發10大族群》:

•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使晚上變成交感神經過度活絡,而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睡眠障礙: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也容易失眠。

•更年期婦女:更年期婦女的副交感神經會急速下降,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產後婦女:產後因為壓力過大、過勞,也可能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A型性格:屬於完美主義者自我要求高,承受壓力也較大。

•社經地位不穩:可能有巨大的經濟壓力,影響自律神經失調。

•失婚:受到感情刺激因而影響心情。

•創傷性壓力症候群:經歷過嚴重身心壓力。

•長期酗酒:酗酒會引起心跳過速、自律神經失調。

•食用非法藥物:非法藥物恐引起精神病症狀,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臨床案例》:

陳又嘉醫師表示,大部份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年紀多偏中年,但是,其實,人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壓力的來源。門診也常發現患者在學生時代即來就診,他們主訴壓力來源是升學壓力,或感情因素,或家庭問題,往往會出現頭暈、頭痛、呼吸喘、胸口悶、手腳冰冷的症狀。無論是去神經內科、心臟科檢查都是正常的,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功能損害喪失,所以做了檢查發現器官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自律神經功能發生偏移到某一部份太強或太弱所致。因此,患者的症狀起起伏伏,甚至每天症狀都不一樣。

愛喝咖啡的人,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解答…

有傳言:「愛喝咖啡的人,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是真的嗎?咖啡族人數很多,單純只是喝咖啡不見得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但是如果過量再加上身體心理承受過多外在的壓力,長期下來就有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因此,無論飲用什麼飲料,都要適量不要過量。

提醒,自律神經失調的危險族群,要儘量學習放鬆紓解壓力,才能遠離威脅!



臨床也有一些工具儀器來協助檢測自律神經處於什麼狀態,但是透過生理檢測能知道功能,仍然需要靠醫師專業判斷才更重要。(圖僅為示意,非真實檢測畫面)

至於如何知道自律神經找上自己了?臨床上有什麼檢測方式?陳又嘉醫師表示,仍然必需靠醫師臨床專業正確診斷,有上述類似症狀時,可以到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診,臨床也有一些工具儀器來協助檢測自律神經處於什麼狀態,但是透過生理檢測能知道功能,仍然需要靠醫師專業判斷才更重要:

《檢查自律神經失調4種工具》

●皮膚交感神經電位反應(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

在皮膚末端給予小電流的刺激,交感神經就會興奮,會改變皮膚流汗的程度,藉由偵測流汗程度的電阻改變來看交感神經功能是否正常。

●心臟間隔變異(R-R interval variation, RRIV):

是一種量測連續心跳速率變化程度的方法,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者,其心跳間隔變異數多遠小於正常值。運用心率變異來分析自律神經平衡的狀態,其計算方式主要是分析藉由心電圖或脈搏量測所得到的心跳與心跳間隔的時間序列。

●定量排汗反射檢查(QST):

以乙醯膽鹼,打入皮膚經交感神經,引起汗腺分泌,此一檢測有助測試局部交感神經反射的完整性。

●傾斜床測試(Tilting Table Test):

讓病人躺在一張特殊的床上,做躺平與直立起來,藉由這兩種姿勢的改變,可以偵測生理一些數據,包括:心跳、血壓、周邊血管的阻力等,來看看自律神經對心臟、血管的調控功能是否是正常的。舉例來說,自律神經失調者,在低姿勢時血壓會迅速下降,遠超過正常值。

除了上述4點外,若能同時搭配生物回饋(biofeedback)治療、接受專業心理諮商,或醫師的處方藥物治療,都是可能的輔助改善途徑。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這些長期壓力情緒,會造成心跳變快心律不整或血壓升高,長期就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明明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檢查都正常?

這些檢查都是針對自律神經在不同系統的功能檢測,但是自律神經分布很廣,每個人的症狀也不盡相同,所以醫師會根據臨床判斷與患者需求做選擇,可能做某一部份檢查,或全面檢查。坊間有病患明明有自律神經失調不適症狀,但是檢查又全部都是正常的,其實很常見,有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還未達到神經損壞或病變狀態,所以功能檢測仍然是正常的。如果失調狀態是在腸胃道,所以當進行心血管檢查或是排汗檢查,就會找不出問題所在。此外,自律神經每天隨時隨地狀態也不太一樣,所以不見得在做檢查的當下,就能抓出真正的問題。

上述檢查方式都屬於健保給付範圍,需要依據醫師專業評估選擇適合採用哪一種檢測,這一些檢測並沒有先後順序,也不一定全部都要使用。但要提醒的是,以上檢查方式結果不代表100%的診斷,僅能作為輔助判斷工具使用。尤其,透過自律神經的檢測分析,可瞭解是否合併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有助於作為臨床治療的指標,甚至可以減少併發令人擔心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自律神經失調6大併發症》

自律神經失調不僅被視為是影響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發生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更被證實,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罹患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健康正常人(增加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約1.8 - 2.7倍)。

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會「傷心」呢?陳又嘉醫師表示,因為情緒、壓力、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都可能造成生理上的病變,這些都是透過自律神經來溝通與影響的,當自律神經失調時,這些長期壓力情緒,會造成心跳變快心律不整或血壓升高,長期就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再接著可能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心源性猝死等嚴重的疾病,都是長期日積月累的問題。所以,如果未獲得適當解決與紓發,的確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疾病狀態。提醒不可輕忽以下6大相關併發症:



若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失眠等一連串症狀未得到改善,長期下來便易使患者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跟著變差。一旦形成惡性循環,恐使患者因此陷入憂鬱情緒中。

●憂鬱症

若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失眠等一連串症狀未得到改善,長期下來便易使患者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跟著變差。一旦形成惡性循環,恐使患者因此陷入憂鬱情緒中。

●焦慮症

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因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心跳、呼吸加快,更容易使人處在焦慮、緊繃狀態中,增加焦慮症的發生。

●心律不整

交感神經支配著心臟的傳導與收縮,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便會對心跳及心臟的收縮力帶來影響,出現心律不整問題。

●冠狀動脈心臟病

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心跳變快、血壓上升,長期下來易增加心血管負擔,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自然也會跟著變高。

●心衰竭

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容易啟動心臟的代償機制,使心跳速率加快,提高心衰竭的發生風險。

●心源性猝死

自律神經失調、紊亂,容易導致心臟出現異常狀態,增加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



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又嘉。

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建議找專科醫師

不能單靠藥物控制,因為病根未找到,無法妥善解決處理,吃再多的藥,也只是症狀的緩解。有關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方法,可以從生理與心理都要處理,心理要找到壓力的源頭,把壓力解決或減緩,或找到紓發管道,才能解決心理。至於生理部份的治療,目前可以使用的治療藥種類包括:抗焦慮藥,以緩和不安感和身心的緊張、穩定自律神經的作用。還有,抗憂鬱藥改善憂鬱狀態、提高精神,緩和伴隨憂鬱發生的各種症狀。另有安眠藥分為:超短效型、短效型、中效型、長效型,目的改善失眠。以及自律神經調整藥,適用於本態性自律神經失調症和更年期障礙,主要是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緩和心悸和緊張。提醒,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用藥副作用多(例如:氣管莖攣、憂鬱、 性功能喪失等),必須小心使用。

懷疑自己罹患自律神經失調,建議看專科門診為佳。不過,目前各大醫療院也都有精神科、神經內科、身心科都能提供協助。自律神經失調仍然有機會根治,但是需要配合醫師指示,從日常生活調整做起,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需從症狀或生活作息找出心理壓力原因,並且放鬆紓解壓力,才能獲得改善,並且越早治療,效果越顯著。

遠離自律神經失調的關鍵:避開危險因子

陳又嘉醫師表示,遠離自律神經失調的關鍵,仍然在於避開危險因子,例如生活作息不穩定、不規律的人、經常熬夜的人,生活要做好作息規律、睡眠要充足;還有三餐要定時定量,以及要有適時的放鬆紓壓運動,最好做有氧、伸展肢體的運動。多吃蔬果與白肉類食物,可以減少身體壓力。另外在認知與行為治療方面,可以找心理治療師藉由溝通與心理引導,幫患者找到問題,達到紓緩的目的。

日常預防保健,包括從作息、飲食、運動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要訣就是維持正常規律作息、運動適時紓壓,以及均衡飲食的良好習慣。


 自律神經失調,身體8大系統都遭殃!名醫教你遠離憂鬱症、心律不整6大併發症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