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非切除乳房嗎? 專家破解乳癌3大迷思

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9成。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診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化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做不同的建議。

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9成。

乳癌手術常見哪些副作用? 


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

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1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

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

乳癌手術不只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做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荷爾蒙治療vs.標靶治療怎麼選?


莊捷翰醫師解釋,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手術後無論是否進行化療或放射治療,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並持續5年至10年。

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

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

如何緩解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莊捷翰醫師說明,化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

化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掉髮、噁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

化療在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將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殘存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化療,也會協助克服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改善。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

治療期間哪些食物不能吃?


「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

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

破解乳癌3大迷思

迷思1: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
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是得癌症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

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正常時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時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治療前就要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

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溝通,了解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

迷思2: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
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要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

迷思3: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
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

莊捷翰醫師表示,曾經有50歲左右的婦女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

接受化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陸續使用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總共做了四次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因此又接受標靶治療。

莊捷翰醫師提醒,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加入【健康醫療網】,天天關注您健康!LINE@ ID:@healthnews
訂閱【健康愛樂活】影音頻道,閱讀健康知識更輕鬆

 罹癌非切除乳房嗎? 專家破解乳癌3大迷思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news.tw?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