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你家小孩超乖、超有禮貌的!」、「你是怎麼教的?孩子怎麼這麼優秀、年年拿第一。」相信不管哪個做父母的,聽到這些話都一定會感到開心萬分。絕大多數的爸媽,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過得好。但你有想過你的好,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小心,過度要求孩子成為你心目中的「乖小孩」、「完美小孩」,恐讓他們因此失去自我,空有一副軀殼。


老是要求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小心沉重壓力讓孩子失去自我

精神科溫閔凱醫師表示,絕大多數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活出一番成就、過得好,但好的標準、答案,每一個人不一樣。有的爸媽自己是醫生、老師、律師、公務人員,為了讓孩子能夠繼承衣缽、滿足自己的期望,常會從小灌輸孩子,要規矩、聽話、保持優異成績。

但卻常忘了孩子其實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擁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孩子一有不如己意時,不是打罵、大聲喝叱,就是常會說出:「如果你不聽話,那我就不要你了」、「早知道就不要生你」、「你去當別人的小孩好了…」等情緒化字眼。也許家長只是求好心切,不是刻意的、也並非真有這樣的意思。

但這些的話語對於年幼需要家長庇祐的孩童來說,常會因此產生擔憂被拋棄、爸媽討厭的感受。而為了得到父母親的愛和關注,自然也就學看大人眼色,說大人喜歡的話、做大人喜歡的事。或者是,因為害怕沒做好被打、被罵,明明不喜歡,也不敢說、只能忍耐,讓自己持續配合,以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成就感。

青少年10大死因第2名是自殺…別讓孩子找不到情緒出口

溫閔凱醫師指出,雖然絕大多數的孩子在成長到一定年齡,約莫是2~3歲、小學一、二年級7~9歲,以及13~18青少年轉大人等3階段,都會慢慢開始有自我意識的表現,在感到不滿時逐漸會開始反抗、表達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青春期時表現會更加明顯,因自覺自己長大了,開始渴望自己做決定,自然逐漸會有管不住、叫不動、打罵無效的情形發生。若此時孩子能夠堅持己見、持續抗爭,或許真能讓爸媽改觀,轉而贊同、默許孩子的喜好。



溫閔凱醫師分享,過去門診就曾收治一名年近50歲的婦人,因飽受失眠、憂鬱苦惱而就醫,在幾次的諮詢下發現,該名婦人曾有多次自殘的經驗。(圖片僅為示意,非實際當事人)

但對於某些個性本就敏感、或太過在乎家長感受的孩童來說,上述反抗父母、家長的行為卻是一大難事,在長期壓抑自己的想法下,也容易因此失去主見、自己的聲音,永遠為滿足大人而活,不曉得怎麼為了自己而活。

有些極端的孩子在找不到情緒出口下,甚至可能因此自殘,走向自殺一途。事實上,根據精神科醫學會統計,在青少年10大死因中,第一名為意外,第二名就是自殺;且有高達20%的孩子曾有自殘的經驗,但回報的就醫率卻小於10%,數字十分驚人。

她40年來總是敢怒不敢言,失去人生自主權,卻歸咎於命…

更甚者甚至直到步入中年,步入職場、脫離原生家庭後,這樣迎合他人、看他人眼色,不敢表達自己想法、意見,進而委曲求全的行為模式仍會持續發生。溫閔凱醫師分享,過去門診就曾收治一名年近50歲的婦人,因飽受失眠、憂鬱苦惱而就醫,在幾次的諮詢下發現,該名婦人曾有多次自殘的經驗。

為了瞭解該名婦人的心結為何,於是便進一步和她詳談她的婚姻生活、家庭環境背景,在仔細詢問下才發現,原來該名婦人的爸爸、媽媽都是職業軍人,從小要求孩子要非常有禮貌、有規矩,規律作息,規則、做事一板一眼。

小時候父母和她談話的內容,不是課業成績、就是期許她未來一樣要當個軍人,從小大到不曾給過太多的情緒肯定和讚美;只有當自己考100分,被親戚、外人稱讚優秀、聽話時,爸媽臉上才會有些許笑容。而為了讓自己在爸媽眼中有存在感,於是從小就學會主動看雙親眼色、迎合他們的喜好。

高中第一志願更是依照爸媽心願填了軍校,一路妥協直到畢業,都如願照著父母的規劃成為職業軍人。自己的結婚對象也是爸爸挑過後,要她交往、要她嫁,就嫁了。就連經歷了老公外遇、酒後家暴,雖然曾一度自殘,但習慣委屈求全的她,也都一一隱忍下來,並認份的說:「這可能是命吧!」。



該名婦人每次回診時,笑容慢慢的變多了,也表示睡眠狀況越來越好。緊接著,建議她慢慢進階挑戰,嘗試跟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想到慢慢的她和家人間也多了許多話題和交集。(圖片僅為示意,非實際當事人)

年近50才學會為自己而活 試著為自己著想、表達意見,改善家庭關係

直到我跟她說了一句話,「你最大的問題,是你從小到大都是為了別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讓她有很大的情緒反應,才驚覺原來自己這輩子都為爸媽、為朋友,結婚後為先生、小孩而活,永遠都在在乎別人的看法,從來沒有站在自己的立場替自己著想。

所以建議她除了進行藥物治療,更應從心理治療著手,來把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找回來!其中,就是每天為自己做一件事,例如,過去買菜都是買老公、小孩愛吃的,改成買自己喜歡的菜色。或者是,給自己一段靜下心獨處、什麼都不做的時間,不管是坐在便利商店或咖啡廳,單純看著外面行人什麼都不想、放鬆一下都可以。

溫閔凱醫師指出,逐漸的該名婦人每次回診時,笑容慢慢的變多了,也表示睡眠狀況越來越好。緊接著,建議她慢慢進階挑戰,嘗試跟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該名婦人自從結婚後,因丈夫性格相對保守,沒有出門旅遊過夜過,更不要說出國了。沒想到在她多次嘗試、表達想全家一起旅遊的想法後,先生竟然答應了,也度過了一趟愉快的旅途。而從那次以後,不只夫妻感情、和孩子相處上也產生了變化,婦人從過去不敢說,變得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家人間也多了許多話題和交集。

前一段時間更突破的和朋友一起出國5天,去了一趟港澳,雖然旅途不遠,但她雀躍的表示,好像找回了18歲像小女孩的自己,有美夢成真的感覺。諮商了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如今她不僅失眠問題順利獲得改善,每次回診笑容越來越多、更有自信、更開朗,療程也順利告一段落。

孩子有過度壓抑情緒問題嗎?3表現指標看出端倪

看了上述案例的故事,你是否也替她終於能回活出自己的人生,感到鬆一口氣呢?溫閔凱醫師表示,其實類似因父母過度管教、控制,而導致孩子為了成為家長心目中「乖小孩」、「完美小孩」形象,而失去自我、空有一副軀殼的案例在我們日常生活週遭比比皆是。

究竟不想讓孩子過上缺乏自我的人生,做爸媽的該怎麼做才對?又要如何看出孩子有沒有過度壓抑自我的傾向呢?溫閔凱醫師指出,家長可以從3個表現指標看出端倪。



建議爸媽們不妨可以試著,在遇到孩子犯錯時,先延後情緒的發作,嘗試引導、正向鼓勵孩子表達情緒、意見,聽聽看孩子怎麼說。試著傾聽孩子的感受、想法,會讓你有更多的機會進一步了解他的內心。(圖片僅為示意,非實際當事人)

指標1/社會人際關係較差:個性安靜、話不多,在進行人際互動時屬於被動的一方,團體活動時經常一個人坐、人際關係不佳。

指標2/有情緒障礙問題:容易緊張、焦躁,或是容易哭、情緒歇斯底里,容易哭、感到憂鬱悲觀。

指標3/出現行為異常:有拔頭髮、摳手、咬指甲、尖叫,甚至是經常尿床、夢遊等行為異常。

不教出失去自我主見的「乖小孩」 從小鼓勵孩子表達情緒、想法是關鍵!

想要避免上述問題發生在孩子身上,父母一定要改變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在面對孩童犯錯時,別急著說教、責備、打罵他們,不給他們解釋的機會。這樣的教養方式多半只會換得孩子崩潰大哭、短暫屈服;除了可能孩子聽不下去外,長期下來更可能教育出不敢表達自我想法、意見的小孩。

建議爸媽們不妨可以試著,在遇到孩子犯錯時,先延後情緒的發作,嘗試引導、正向鼓勵孩子表達情緒、意見,聽聽看孩子怎麼說。試著傾聽孩子的感受、想法,會讓你有更多的機會進一步了解他的內心。尤其是,對於未滿學齡前的孩童,講孩子想聽的話,不要講大道理,更是有效讓孩子理解問題的好方法。

譬如,幼稚園大的小朋友老是不乖乖睡覺,與其每天追著孩子屁股大吼:「不趕快睡明天會起不來、趕不及去學校而遲到。」對於小孩來說,遲不遲到對他一點都不產生影響。建議爸媽們不如試試看換個角度、說法,像是:「我注意到你還想玩玩具,但我們再玩3~5分鐘就休息好嗎?玩具也要休息啊…」、「如果遲到明天就見不到幼稚園裡喜歡的朋友…」等等,試著多練習幾次,爸媽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比你想像的好溝通。

【醫師小叮嚀】:

除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親子教養秘訣,溫閔凱醫師也提醒,不論是孩子或者是民眾本身。如果發現有無法表達情緒、自我意見的問題,卻遲遲難以改善,不妨可試著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專業諮商心理師協助,就是有助找出問題點,成功活出自我方式!


 她,40年來總是敢怒不敢言,「乖小孩」軀殼下的自我還存在嗎?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