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習慣說「等一下、晚一點」,事情總要等到最後一刻、火燒屁股,才處理的拖拖拉拉一族嗎?網路上盛傳:「造成人們做事拖拉的原因,可能和為了避免焦慮等負面情緒產生」,或是「追求完美主義」有關,但真是這麼一回事嗎?該怎麼做才能有效避免拖延症反覆發生呢?讓我們聽聽專業精神科醫師怎麼說!
焦慮是拖拖拉拉元凶?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近期就有傳言指出,許多人之所以做事容易拖拖拉拉,是因為人體大腦想要避免焦慮等負面情緒產生,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不過,精神科醫師溫閔凱表示,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有情緒不一定是不好的,就以焦慮情緒來說,它並不完全等同於負面的代名詞,而是兩面刃才對。
如果民眾積極面對,焦慮情緒也可以帶來正向的累積,使人體腎上腺素爆發,讓頭腦更靈光、思緒清晰,做事更有效率。但若是民眾在焦慮下,產生非理性的憂慮,一直把思緒聚焦在對於未知的恐懼、不確定性上,那麼反而容易因伴隨而來的不安全感,出現做事猶豫不決、遲遲不敢下手的情況。最終隨著時間流逝,反而陷入拼命趕工、火燒屁股的窘境。
你也是習慣說「等一下、晚一點」,事情總要等到最後一刻、火燒屁股,才處理的拖拖拉拉一族嗎?
擺脫慣性拖延症 快打破三角關係的惡性循環
所以如何避免自己把情緒變負面,才是有慣性拖延症民眾,該注意的重點!溫閔凱醫師指出,自己在過去臨床門診中就發現,不少個性追求完美主義的朋友,容易因為在意別人的看法,常會在遇到事情,還沒有做之前就因為害怕做錯、做不好,使焦慮情緒持續累積,甚至衍生成憂慮,而躊躇不前。或者是,因為潛意識裡,本身內心對於待辦事項,有不想做、排斥的念頭,但卻不得不做,也都會因心情變差、煩躁,而拒絕提前作業。
待辦事項很多的朋友,則可以嘗試把每一件事情,用紙筆紀錄、列舉出來,並羅列明確的deadlate(截止日期),每完成一件待辦清單上的項目,就把它劃掉。
而心理學家認為,當人體受到情緒影響時,會進一步干擾大腦的思考模式,進而使行為模式出現改變,三者間是一種三角關係。一旦民眾無法控制自己,經常顧慮東顧慮西、出現災難性的想法,就容易造成行為模式失控—使拖延症發生。這也是為什麼民眾常會發現,有些天性樂觀、思考模式習慣一條腸子通到底的人,事情反而可以準時完成的原因。
所以溫閔凱醫師強調,想要預防拖延症發生,第一件事就是打斷以上惡性循環。簡單來說,就是打斷錯誤認知、改變想法,擺脫追求滿分(完美)的習慣,不預期結果,抱持著一股腦做就對了的想法,把憂慮、煩躁的情緒緩和下來,自然有助於改善拖拖拉拉的問題。
避免拖延症!腦中事先模擬、設定截止日期有幫助
至於具體而言,該如何改善、落實?溫閔凱醫師建議,針對上述這一類容易想太多的族群,不妨在面對待辦事項時,第一步先試著評估自己的能力,慢慢的將處理流程在頭腦中轉過一次,加以模擬、安排,做好「積極的拖延」,就是有助情緒調適,又不手忙腳亂的方式。
如果是平常工作繁忙、待辦事項很多的朋友,則可以嘗試把每一件事情,用紙筆紀錄、列舉出來,並羅列明確的deadlate(截止日期)。每完成一件待辦清單上的項目,就把它劃掉,就是有助於將壓在心裡上的石頭拿掉的好方法。最重要就是,了解自己的個性、喜好,找出適合的方向,讓事情盡量在自己的掌控之內,就是有效避免拖延問題持續發生的不二法則。
為什麼你總是拖拖拉拉?是焦慮情緒惹禍?專家帶你破解拖延症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