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要看得起自己,我們有國際視野、有與東南亞國家緊密聯繫的傳統、有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因此能夠在促進國際合作的事務上,作出突出貢獻,以下舉一個例子說明。 在中國東海和印尼之間遷徙的中華鳳頭燕鷗(舊名:黑嘴端鳳頭燕鷗)失踨半世紀後再被人發現,但是數目少而極度瀕危,進行拯救必須先知道牠的行蹤,才能在牠的繁殖地和渡冬地採取保護措施。(註1)
中華鳳頭燕鷗往來東海與印尼之間,但細節未明
剛過去的冬天,香港觀鳥會以香港人特有的國際聯通能力,組織研究隊伍,前往印尼東部島嶼,嘗試把衛星追蹤器安裝在中華燕鷗身上,起動以現代科技找尋中華鳳頭燕鷗遷徙路線的工作(註2),希望以成功保育黑臉琵鷺的模式(註3),以二十年的堅持,聯合中華燕鷗活動範圍內的所有國家,建立穩定的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最好達到四位數目,最終能夠像黑臉琵鷺「脫瀕」。
中華鳳頭燕鷗(圖的中央,嘴端黑色)經常混在大鳳頭燕鷗群之中 攝於印尼 (鳴謝:香港觀鳥會)
今年在香港觀鳥會在印尼的工作,只是漫漫長路的起點,香港有幸以倡導者身份作出貢獻,是我們的光榮,也是香港人發揮自身強項的好例子。
以下提供的較詳細資料(參考註1),讓大家深入一點了解保育中華鳳頭燕鷗的背景。 中華鳳頭燕鷗是全球最稀有的海鳥之一, 1937年在中國海岸錄得之後,六十多年再無目擊紀錄,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 2000年在馬祖列島再發現四對中華鳳頭燕鷗,全世界興奮不已,目前全球只有不多於100隻中華鳳頭燕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 中華鳳頭燕鷗是遷徙鳥,經常混在大鳳頭燕鷗群中,行為也相似, 要保護中華鳳頭燕鷗和促進數目增加,必須先知道牠們在哪裏繁殖和渡冬,以及遷徙經過甚麼地方,然後結合沿途各國的方量,採取保護措施,包括建立燕鷗保護區,成功保育黑臉琵鷺就是經過迠樣的漫長過程。 中國內地已經在近岸島嶼進行了招引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和保護繁殖地的工作(來自香港的專家陳承彥留守島上達三個月,註4),多了繁殖紀錄,把種群數目略為提高,但是對於渡冬地和遷徙路線所知極少,急需研究,這是香港觀鳥會今年前往印尼嘗試把衛星追蹤器安裝在中華鳳頭燕鷗身上的背後原因。 相對於在繁殖地(如韓國或台灣),在越冬地點進行進行這項工作是是較安全的,因為候鳥能夠抵達度冬地,證明身體較強壯,體型較成熟,比較能背負追蹤器飛行,更重要是不會騷擾牠們的繁殖。 保育中華鳳頭燕鷗,長路漫漫,幾年來已經向前走了幾步,還是有希望的,香港人在這件事裏,由開始就有參與,願望堅持以我們的獨特優勢,作出貢獻,讓中華鳳頭燕鷗種群再興。
註1 香港觀鳥會網頁 「拯救瀕臨滅絕的中華鳳頭燕鷗」 註2 香港觀鳥會網頁「中華鳳頭燕鷗衛星追蹤計劃2019首階段為兩隻大鳳頭燕鷗戴上衛星追蹤器」 註3 香港觀鳥會網頁「二十五年保育路喜見曙光 黑臉琵鷺有望脫瀕」 註4 明報,2014年8月15日「港男守護13極瀕危鳥誕生,留浙江孤島三月」
香港人在印尼為保育中華鳳頭燕鷗出力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