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大家有沒有留意李根興的影片,當中不少極富誤樂性的。近日看了其中一條影片《諾貝爾獎知識分享 - 如何令人客啱feel》,講述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Richard Thaler的一些理論。



這理論利用一條問題引發思考:

假設你去了一個島,島上有一種病菌,有0.1%機會染病,若真的感染的話,一星期後就會死亡。如今有一種藥,吃了就會無事,你願花多少錢去買這種藥呢?

另一個情況,同樣有一個島,島上有一種病菌,有0.1%機會染病,若感染的話,同樣一星期後就會死亡。我向你付多少錢你才會去呢?

兩個情況,訪問了很多人,得到了統計結果。第一個的情況,平均願意付約1,000美元(994美元),而第二個情況,平均需要收到50,000美元(49,700美元)。

兩個情況所承受的風險其實是一樣的,但何解人們願付出或需收到的金額相差50倍之多呢?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的其中一些理論正解釋了這一點,這是Endowment effect(稟賦效應),人類行為不一定理性。

Endowment effect的解釋大概是,若本來未曾擁有的話,得不到的感覺不算什麼,但若本來擁有,後來被人取走,感覺會特別強烈。

這個效應對於日常生活都頗為重要,做銷售的可以應用。例如你向客人賣產品,標榜用了該產品會健康一些,這是加數,效果不夠強。若你指不用該產品的話健康會出現什麼問題,這是減數,效果將會強得多。

其實就類似情況做了很多不同研究,兩者一般相差3.28倍左右,而「島上病菌」那例子的結果相差達50倍之多,主因是那場景關係到生命,相差比例相對被放大了。

影片舉了另一個有趣例子,一個乞丐訓街,習以為常,他未必會有很大感覺。若你將這乞丐安排入豪宅,之後再要他訓街,他就會有很大感覺了。

做生意最高明的招數,別告訴客人買入產品後如果能從訓街變住豪宅,反而要告訴客人不買入產品的話,會從住豪宅變成訓街,後者的感覺比前者強烈得多。

其實於生活上亦有類似觀察,當你未有享受過奢華生活,沒有就沒有,感覺不大。但當你曾經享受過,又或者知道某人過著這些生活,有比較之後,感覺就不一樣。所以,財務自由與生活水平,人人不同,這與昔日的生活際遇有關。

曾聽過一些老闆,先帶下屬進花花世界,鼓勵下屬換車換樓,穿著名牌,出入什麼club之類。動機是要培養下屬成為高消費人士,對收入要求自然提高,亦緊張份工。因為這些老闆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下屬財務自由、無欲無求,會很難被控制,又不會太聽話。當見過花花世界,慣用知名品牌,要反轉頭,十分困難。

留意這條影片,源於一位朋友推介,他很興奮地告訴我,他把這個經濟理論應用於其兩歲多的兒子身上。話說朋友對兒子的進食一向很苦惱,磅數超低,但經常不肯進食,試下餓他,打打鬧鬧,軟硬兼施,仍試不到一個有效方法。

從前進食時,他會告訴兒子食完後會有什麼玩具,或者打罵,效果不好,兒子寧願不吃,也不要這些玩具。一天,朋友試試應用這經濟學智慧,試試先給兒子喜愛的玩具,讓他玩一陣,然後告訴他若不吃餐的話就會把玩具取走,試了好幾天,兒子的確更積極進食,因為他怕失去手中玩具。

朋友透過這個實驗證明這經濟學十分奏效,我聽起來覺得好好笑,亦覺他很有創意,哈哈。大家不妨觀察一下,自己或身邊朋友的行為如何符合這個經濟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