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要增加香港易行度,透過增加和改善步行環境,如加建行人天橋和行人路上蓋等,去鼓勵市民多以步代車。運輸及房屋局負責的「香港好 ‧ 易行」計劃,目標旨在減少市民對短途車的依賴,從而解決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改善市民健康,應對氣候變化。多行路並減少使用車輛,聽上去本是十分值得推廣的永續生活習慣。可惜的是,政府由始至終拒絕正視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健康後果。要市民在充滿著濃濃廢氣的路邊「行多兩步」,卻對周邊空氣的安全性避而不談,這樣的政府負責任嗎?

「易行度」在不少西方的城市規劃中早有討論,亦有不少提升易行度的計劃可供香港參考。哥本哈根、荷蘭和馬德里在市中心馬路劃分行人專區,不再走「以車為本」的交通政策。倫敦交通局於今年推出 Healthy Street 政策綱領,決心推動倫敦成為全世界最「易行」的城市。透過實施超低排放區和淘汰舊式車輛 [1] , Healthy Street 主力針對市內繁忙街道的空氣污染問題,減低行人日常曝露的污染物水平,改善倫敦市市民的健康。作為市長施政藍圖的重要概念, Healthy Street 的健康效益將會人人受惠:若每位倫敦市市民能每日步行或踩單車 20 分鐘,在未來 25 年倫敦將可避免大量腦退化症、情緒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個案 [2] ,並節省 17 億英鎊的醫療開支。

與 Healthy Street 不同,「香港好 ‧ 易行」缺乏長遠視野和跨部門的政策配合,公共衛生和空氣質素非但不是計劃核心,連討論的文字段落亦付之闕如。在 2017 年的施政報告中,有關「香港好 ‧ 易行」的部份僅討論運房局將如何加強行人網絡的連繫和美化步行環境,並未提及當局如何保證一個健康的步行環境。政府若真的在乎市民健康,決不可無視空氣污染所構成的健康風險,在規劃行人網絡時應一併考慮周邊地段的空氣質素。我們明白控制路邊空氣污染確實充滿挑戰,但政府應有責任在街道設計上以保障市民健康為優先考慮,扭轉廿年路邊空氣污染超逾世衛標準兩倍的惡劣水平,確保市民不會因為步行而吸入更多的車輛排放物。

(圖一)根據環保局於《香港清新空氣藍圖 2013-2017 進度報告》中公佈的預測, 2020 年香港路邊的二氧化氮 NO2 水平,將仍超出香港空氣質素指標及世界衛生組織指引水平 62.5% 。

世衛早於 2014 年已確認了空氣污染為世上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並估算每年全球約有 700 萬人因此死亡。本地亦有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制作的達理指數,計算每天有多少人因空氣污染入院或提早死亡。政府縱使推動基層醫療計劃,期望在社區實踐「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舒緩未來公營醫療的負擔,卻無視空氣污染這無形的健康殺手,將會抵銷政府在推廣基層醫療方面的努力。

在區議會推廣「健康城市」多年,香港似乎尚未出現一個真正的「健康社區」,既易行又空氣清新,一日政府不把健康作為街道設計的首要考慮,香港街道的空氣質素將難以在短期之內符合世衛的安全水平,在這樣高污染的繁忙街道叫市民「行多步」,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註:

2019 年 4 月後,車輛如要駛經倫敦市市中心的超低排放區,須符合特定歐盟型號資格,否則需繳付費用。如私家車和電召車必須為歐盟四期的汽油車或歐盟六期的柴油車;巴士和其他大型車輛須為歐盟六期的型號。根據 Sport England 和東安格利亞大學 (UEA) 的研究,若所有倫敦市市民能每日步行或踩單車 20 分鐘,未來 25 年內倫敦將可避免 19,200 宗腦退化症、 18,800 宗憂鬱症、 16,400 宗心血管疾病和 6,700 宗中風個案。


 行多兩步與吸多兩口毒氣之爭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air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