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別慌張 教育寶寶有撇步

不同時期的寶寶,各有不同的情緒發展特色。

面對一個新生命的降臨,大部分的新手爸媽是既開心又慌張,常常對寶寶捉摸不定的情緒一頭霧水,需要照顧者費心觀察,摸索出寶寶的個人特質及獨特性。不同時期的寶寶,各有不同的情緒發展特色,寶寶的身心情緒發展可分為以下5個階段:

第一階段:0~3個月

葉昀心理師表示,0~3個月的寶寶在喝拉撒睡的生理活動上皆需要從頭學習,可能爸媽的生活節奏會需以寶寶為中心來做調整,有些手忙腳亂很正常,不要給自己和寶寶過高的期待,例如:一個月睡過夜。建議此時期能有專業人士的協助,像是:有經驗的長輩、月嫂、資深護理師或兒科醫師。提供專業的知識與照護,也能穩定新手爸媽焦慮、慌張的心情,面對新成員的加入,爸媽若能成為彼此的好盟友,互相照顧與幫忙,將會增加寶寶的適應性。

第二階段:3~6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越來越有自主性,對事物產生好奇心,能表現較多的情緒反應,也開始有能力安撫自己,像是盯著某樣東西就能獲得平靜,例如:光源、娃娃。通常從第4個月開始,飲食中就可陸續添加副食品,厭奶期也可能出現,寶寶會有一些不舒服的反應,可能透過不睡覺、不吃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如果寶寶難以入睡,爸媽可觀察是哪些干擾的因素,排除干擾因素後再觀察寶寶的情況。

第三階段:6~12個月

6~12個月的寶寶已逐漸學會爬行,家長可以鼓勵寶寶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安全範圍也是界限的象徵,這個界限也可提供寶寶安全感,爸媽也要注意範圍內的物品大小以及清潔衛生,因為很多寶寶在口慾階段都會將物品塞到嘴裡進行探索。建議不要刻意製造「挫折情境」給寶寶(把不可以拿或吃的東西放在他旁邊,這就是一個挫折情境),以避免在探索階段持續經驗太多挫折,挫折太多,寶寶也是會沮喪的。爸媽也要學會放手,讓寶寶自由探索,邁開人生第一步,自己獨立的感覺,都會帶給寶寶成就感。

第四階段:1歲

延續探索階段,1歲寶寶可以站起來探索的廣度更大,也開始學講話,爸媽可以與寶寶練習簡單的日常對話,並將寶寶視為有思考能力的個體,透過觀察寶寶的反應,替他辨識和反應情緒,寶寶可藉由這樣的對話去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

第五階段:2歲

2歲的寶寶會開始想要自己獨立、不想依靠父母,這時期的親子衝突會比較多。舉例來說:孩子在商場吵著要買玩具,不願聽從爸媽的話,這時怎麼辦呢?葉昀心理師表示,先辨識孩子的情緒並進一步反應孩子的心理:「這個玩具我真的好喜歡也好想要喔!」,我們反應的是他的渴望,並不和這時期的寶寶辯論他「到底需不需要」,因為2歲還聽不太懂想要與需要的差別。

帶領孩子用說話的方式觀賞玩具,爸媽也必須表明不會購買的立場,並帶孩子離開現場,到適當的空間進行討論。若有些孩子個性較為堅持、無法冷靜下來,建議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利用一些隨身的小玩具或是指一下可轉移注意力的物品。

 

夫妻對親職教養所秉持的觀念不同如何溝通?

對於親職教養,夫妻雙方可能會有意見相左的情形,就以上述的事件延伸說明: 孩子在商場吵著要買玩具,爸爸同意買給孩子,但媽媽認為家裡已有重複性的玩具不需要再購買。葉昀心理師表示,夫妻溝通的時間點很重要,不要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容易讓另外一方很沒面子,建議討論的方式:第一步媽媽可先肯定對方對孩子的愛與用心,再表示自己內心的想法:「爸爸你真的對孩子很好,但我也會擔心孩子會不知道限制在哪裡,養成貪心的習慣。」第二步冷靜時,用心去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和育兒觀念,並且盡量以「我」做述說,若使用「你」具有指責的意味。

葉昀心理師提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理解到:爸爸的聲音代表媽媽的聲音、媽媽的聲音也是代表爸爸的聲音。因為社會環境的影響,往往是由媽媽擔任主要的陪伴者與照顧者,要讓孩子知道有爸爸的存在,並讓孩子明白爸媽是一個團隊,必須聽從這個團隊的意見。教養過程中爸媽時常要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但好像就進行某種分類,對親子關係恐會有不良的影響,分工若太固定,孩子與黑臉這一方關係會較疏遠,建議黑臉、白臉在各種情境下,應是可隨時互補,平衡爸媽的角色地位。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新手爸媽別慌張!教育寶寶分5大階段~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news.tw?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