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長 玩遊戲不可或缺

讀懂孩子的語言 從玩遊戲開始

「遊戲」是孩子的工作,透過遊戲孩子能從中獲得滿足與喜悅,同時也能抒發內在情緒。對於有情緒困擾的孩子而言,遊戲更是不可或缺的語言。

 

玩具是孩子的「字彙」 遊戲就是「語言」

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可從孩子的行為反應來辨別是否有情緒困擾的問題,主要以「量少質差」做為辨別標準,例如:孩子哭鬧的時間比其他孩子還久、哭鬧到無法正常上學與進食,有以上情形建議到諮商所或身心科做評估與治療。兒童的心理諮商大部分是透過遊戲治療或藝術治療進行,遊戲治療是藉由遊戲幫助孩子表達、整理以及調適內在情緒,「玩」是孩子天生就會的,也是他們擅長的語言,玩具就是孩子的「字彙」而遊戲就是「語言」。

遊戲治療主要針對3歲以上的兒童,成人與老人也可採用遊戲治療。遊戲治療分為2種:一是指導性質(由心理師設計遊戲方案,有清楚的目標導向),另一種是非指導性質(不指定玩具也不設計遊戲方案,讓孩子自由選擇)。玩具就像是媒介也是幫助孩子表達的催化劑,遊戲治療採用的玩具必須是孩子天生下來就會玩的,而且具有象徵意義,例如:車子、房子、醫生、護士。

 

第1步-和孩子建立關係

心理師會透過「遊戲」來與孩子建立關係,使孩子在環境中覺得放鬆、安全,就會慢慢卸下防衛並願意表達心情。透過觀察孩子所選取的玩具,心理師會反映角色心情,同時觀察孩子的情況並幫助他覺察自己的內在情緒。

 

第2步-進入工作期

洪意晴心理師舉例:孩子可能在家裡經驗到爸媽吵架的過程,當他覺得跟心理師的關係是安全的,就可能會用娃娃重現爸媽吵架以及孩子很害怕的情景。然而,這個害怕的娃娃可能就是孩子所投射出來的角色,心理師藉由同理娃娃,進而讓孩子覺得被同理,當孩子被同理與了解,就能有更大的力量與勇氣去解決問題。但有些孩子不會,會重複一些很創傷的情節或是玩的過程並不開心,這時心理師會採取具體的介入提供方法幫助孩子思考其他的可能。遊戲治療就是在幫助孩子接觸自己的情緒、表達情緒並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師扮演著陪伴跟催化劑的角色,另一方面會評估孩子玩了哪些玩具?有哪些遊戲情節?會不會玩重複遊戲?例如:重複玩爸媽吵架的情節,就會評估爸媽吵架是孩子現在很關注的議題,並與家長核對實際情況,透過面談幫助家長知道孩子狀況,也能幫助心理師更了解孩子。

 

同理孩子並設限行為

家長平常在家也可透過遊戲陪伴孩子成長,洪意晴心理師建議,家長們在孩子玩遊戲時,首先要同理孩子,反映他的情緒就是在幫助孩子覺察內心世界,也不要打斷遊戲,可強化孩子在遊戲中好的表現行為。並設限讓孩子學會負責與控制,秉持「我們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但不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的原則,意思是當孩子破壞東西,我們接納他的的生氣但不接納破壞東西的行為,當孩子因憤怒出現失控行為,家長可提供替代方案給孩子,例如畫畫、撕紙,讓孩子從中明白規則以及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陪伴孩子成長 玩遊戲不可或缺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news.tw?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