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天在人行道、馬路邊經常見到這些鐵造的黑色物體,但你的腦海裡有浮現過「井蓋」一詞嗎?

井蓋、渠蓋、人孔井,華語的世界好像沒有一個統一的詞彙專稱,英語一般統稱為「manhole cover」。井蓋隨處可見的一個社會設施,讓人走進地底錯綜複雜的管道世界,而這些管道掌握城市人起居生活的命脈:寬頻通訊、水道、運送電力、煤氣等等,默默為城市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卻鮮少獲得關注和留意。或許我們潛意識避開讓人厭惡的東西,也可能過於常見,沒有特色,所以從沒有想過井蓋背後,也盛載著豐富的香港歷史。

冷門的題材,尋常的事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正在舉行「井蓋展」,帶領大家揭開井蓋的一些秘密,發掘背後有趣的香港城市發展的歷史吧。

井蓋是鑄鐵產生的,一個小小的井蓋見證香港鑄鐵業的興衰,當初鑄鐵的技術和發展,原來跟造船業密不可分,當年的兩大船塢(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培育了眾多鑄鐵人才。然而,城市拓展和環保政策的限制,香港的鑄鐵生產已經成為夕陽工業了。

大家有思考過井蓋為甚麼會出現呢?不要眼看今天的香港,城市環境和公共健康井井有條,其實同一個地方,一百多前的情況是疫症橫行。那個年代華人的健康衛生意識非常薄弱,人畜共住不稀奇,飲用與排污共用同一水道司空見慣。結果,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回頭看來似乎是必然發生的。

其後政府為了改善城市環境,整治水道,食水污水管道分別藏於地底,減低居民接觸不潔水源的機會,杜絕病毒傳播。城市水道自始藏於地下世界,井蓋也緊隨後出現,就像一道門通往另一個世界,一直支持城市的衛生管理有序運作。

場地中央展示不同種類的井蓋款式,展板解說各種蓋面的形狀、紋理與設計款式的意思,很快你就明白「梳冷」及「櫈仔」為何物,甚至懂得解讀部分井蓋的功用。

展場另一邊播放訪問鑄鐵廠的片段,還有圖像講解鐵製井蓋的鑄造過程。展板之下擺放多個手工鑄鐵過程所需使用的木模,全手工製作的。想不到一個平凡的井蓋,竟然動用如此大量的人力和精湛技術吧?

參觀過後,還可以拿一份場刊,自行蓋印設計一個自己專屬的井蓋圖案,裡面有一張西營盤地圖,標記了多個具有特色和歷史意義的井蓋的位置,例如:刻有麗的呼聲圖案的井蓋、從武漢和英國鑄鐵廠運來的井蓋等等,到底埋藏了甚麼歷史信息呢?拿著地圖,自行探索吧!

 

井蓋展 MANHOLE COVERS

日期|2018年3月17日~5月12日

地點|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地址|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

時間|周二~周六 1000-1300及1400-1800

**逢周六下午設有「西營盤井蓋初探導賞團」**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Th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Centre for Heritage (CACHe)
官方網站:www.cache.org.hk
Facebook: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Instagram:@cachehk


 【限定】井蓋展:冷門的展覽主題,從尋常的井蓋揭開鮮少關注的香港歷史領域

 https://www.facebook.com/bamboo.worl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