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昨日公布了有關政改方案的意見調查,指出超過一半被訪者認為,立法會應否決有篩選的普選方案。

同一天,政改民意關注組公布第三輪的政改民調,43%表示不接受人大對普選的決定,接受的只有33%。可是,仍有五成受訪者願意「袋住先」。

差不多時間所做的調查,雖然結果大致可判斷,大多數市民不接受一個有篩選的普選方案,可是是否願意「袋住先」,相信與問題設計有莫大關係。

首先,現時問是否「袋住先」,並不合邏輯。政改方案現在於本地立法層面,仍可作一定程度的調整,但調整的程度,同時會讓市民看清楚政府是否有決心和誠意,希望政改方案能夠通過。作為理性、務實的港人,最關鍵是最終的方案,中央以至港府願意在人大框架內作多大程度上的妥協。

政府現時放風,建議的提名委員會組成,將參考現時選舉委員會,但會作小幅度調整,例如現在極受爭議的漁農界,可能會減少十至二十人,由婦女界取代,另外立法會的原區議會界別會歸入俗稱「超級區議會」界別,略為增加普選成分。筆者認為,當市民越來越了解政府所提的是一個只有寸進的方案後,這個所謂接受「袋住先」的民意,將會有所調整,但同時視乎政府是否能運用合適的公關技巧,說服市民「袋住先」。

暫時以筆者看,政府最有說服力的說法,莫過於要求市民「袋住先」,以換取二零二零年可普選立法會,因若政改方案未能通過,將直接影響二零二零年的立法會選舉不能普選。

可是,特首普選方案利用提名門檻阻止泛民或激進派入閘,立法會普選後,相信只會帶來所謂的功能組別「普選化」,屆時會否又會重施故技,讓功能組別的所謂有提名權人士以百分之五十的門檻,拒絕讓反建制者得到足夠的提名參選?如果筆者不幸言中,這種伊朗式普選,是否真的會令市民相信中央政府落實普選的誠意?

我相信,大部分市民不會接受這種扭曲的提名制度,更不希望接受這種假普選,只是礙於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小小的特區,無法與強權抗衡,所以有些人會選擇不情願的接受,也有些人認為即使「袋住先」並不會帶來梁振英所說的「質變」,所以不願接受。

回到文首所提的政改民調,筆者認為民調的題目如果設成:

「你是否認同普選應該讓不同政見人士都可成為特首候選人?」

得出的民調結果,不言而喻。

若把問題改成:

「即使二零一七年的普選特首制度未必完美,但你是否願意『袋住先』,讓立法會先通過特首選舉方案,讓二零二零年可普選立法會議席?」

這樣,相信你在不同時期作這種民調,結論都可斷定大多數港人願意「袋住先」。

筆者相信上述所提的民調機構,對政改的民調具客觀性,可是筆者反對這些民調再以是否願意「袋住先」去提問,因為無論怎樣,這種問題並不能反映市民的真正意願,所謂「魔鬼在細節」,這種忽略細節的民調,並不能真正反映民意,情況就如你問一個餓壞了的人,倘若面前只有白飯,你吃不吃?答不吃的,恐怕只有傻子。

這種民調,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