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聯合宣布「深港通」將於12月5日正式啟動。

11月26日,香港《商報》發表題為《深港通既要無縫連通更要深度融合》的社評,認為「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先後實施,不單標誌了內地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及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對於香港來說,也可鞏固及加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啟動,此前兩地財經媒體熱議了差不多半年時間。虎嗅于2014年7月22日發表的《滬港通,南風壓倒北風還是北風壓到南風》,認為「美元對人民幣升值概率較大,而港元死盯美元,所以持有港股相當於持有美元資產」。同年8月19日虎嗅發表《港股通標的大掃描》,對入圍港股中的256只進行了梳理。

 

再論「北風」壓倒「南風」

把內地投資者買賣香港股票叫做「南下」,把香港投資者購買A股股票稱為「北上」。

通過滬股通、深股通「北上」的資金分道揚鑣,前者奔上交所的567只股票,後者殺深交所的880只股票。

「南下」資金則是殊途同歸,滬、深兩地投資人的標的都在香港聯交所。要注意的是,通過滬港通買入的股票只能通過滬港通賣出,通過深港通買入的股票也是如此。

早在滬港通開啟之前,大陸資本市場就有人鼓吹「滬港通開啟新一輪牛市」,極力主張「南風」壓倒「北風」。不乏有人建倉臆想中香港資金會偏愛的股票,準備從北上的港資大賺一筆。

滬港通開啟已近兩年,「南風」推動標的股扶搖直上的一幕並沒有出現,上證指數更是波瀾不驚:2014年12月收于3234.68點,2016年11月25日收于3261.94點。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資金的自由港,全世界的投資標的物沒有什麼是香港資金不可以炒的。滬股通只不過是增加了一個便捷通道而已,港資沒理由趨之若鶩。此外,北上資金多由機構操盤,即使發現好的標的也不會盲目追漲、推高股價。最後,A股市場成交額冠絕全球,每日區區100多億額度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

相比之下,大陸投資者原來可以選擇的投資標的少之又少。另外,香港市場T+0 、不設漲停跌停限制的交易規則對不少大陸投資人很有吸引力。

虎嗅2014年7月22日文認為「美元對人民幣升值概率較大,而港元死盯美元,所以持有港股相當於持有美元資產」。時至今日,人民幣貶值趨勢已經明朗,資金「南下」的衝動必將更強。

總之,北風壓倒南風的可能性日益增強,與其猜測滬深哪些個股將受益於「南風」不如研究香港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標的。

目前,上海、深圳兩個「港股通」的標的分別為318只和417只,下面是簡單的分析對比:

 

資訊科技板塊

滬港通開啟時,這個板塊有11只個股。

騰訊控股不僅是科技板塊的龍頭更成為整個香港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兩年來市值從1.2萬億港元升至1.8萬億港元以上,增幅達50%。

(單位:十億港元) 

中芯國際、瑞聲科技的漲幅比騰訊還要強,滬港通開啟後的漲幅分別為79.9%和51.3%。

中芯國際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主要從事電腦輔助設計、製造、包裝、測試及買賣集成電路與其他半導體服。 

瑞聲科技是微型元器件垂直製造商,產品應用於移動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式設備、超極本、筆記本電腦及電子閱讀器,涵蓋移動電訊、資訊科技產品、消費電子、家居應用、汽車及醫學應用市場。

聯想集團、金山軟件、神州數碼、富智康(就是富士康)都是投資人非常熟悉的科技企業,但2014年滬港通開啟後的走勢慘不忍睹。看來知名度與股價不存在必然聯繫,關鍵看業績。

深港通開啟後,大陸投資人可以買賣的資訊科技類港股有所增加。比較引人注意的有阿里健康(代碼241、最新市值331億港元)、網龍(代碼777、最新市值115億港元)、華虹半導體(代碼1347、最新市值93億港元)、中興通訊(代碼763、H股最新市值92億港元)、金蝶國際(代碼268、最新市值92億港元)、中軟國際(代碼354、最新市值81億港元)等六隻股票。

 

綜合版塊

香港資本市場綜合類股票很少,但個個都是比「獨角獸」龐大許多倍的巨無霸。

滬港通開啟時,綜合類板塊有8只個股。它們是和記黃埔(代碼13)、太古股份公司A(代碼19)、合和實業(代碼54)、信德實業(代碼242)、中信泰富(代碼267)、上海實業(代碼363)、復星國際(代碼656)、新創建集團(代碼659)。

2014年以來這個板塊發生了 兩個很大的變化:

一是李嘉誠實施了資產大重組,和記黃埔的主要資產被注入長和(代碼1),和記黃埔失去上市地位。

二是中信集團借中信泰富之殼完成整體上市並更名為中信股份,市值飆升至3500億港元以上。

「老八股」已成往事,綜合板塊「新八股」在此:

(單位:十億港元)

投資這八家企業相當於將自己的資產在全球進行了配置。如果有人對李嘉誠減持中國大陸及香港資產配置到歐州感到憂心,不妨買進長和跟着「超人」走向世界(合和實業只列入深港通名單)。

 

金融板塊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銀行業極為發達,進入滬港通的金融類上市公司就有31家之多。

基於以下三個原因,可以考慮投資香港金融股:

1)盈利能力。如中國銀行一年的凈利潤就是5億元;

2)套利。在大陸香港同時發行股票,稱為「A+H」,給投資者留下了套利空間;

3)更高的分紅。這些企業往往在兩地採取不同的分紅政策。

隨着海通國際(代碼665、最新市值288億港元)、郵儲銀行(代碼1658、H股最新市值834億港元)、廣發證券(代碼1776、H股最新市值310億港元)、國泰君安(代碼1788、H股最新市值223億港元)、東方證券(代碼3958、H股最新市值84.6億港元)等陸續在港IPO,投資者可選擇的標的更多了。

 

房地產板塊

香港房地產高度發達,房地產上市公司眾多。除長江實業、恆基地產、新鴻基地產等港資巨頭,恆大、龍湖、SOHO、融創、富力等大陸房企亦在其中。

深港通開啟後,大陸投資產可購買的標的超過40個。

通過觀察,房產板塊個股呈現兩極分化:剔除已經啟動退市的萬達商業地產和恆大地產,市值高於600億港元的只有12家,往下一直到300億港元是「真空地帶」。

房地產公司在港估值水平遠遠低於A股市場,12家巨頭中市盈率最低的僅為6.1倍。

 

值得關注的個股

除重點關注科技資訊、綜合、金融、房地產四大板塊之外,一些個股也值得關注,它們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香港獨有的。比如A股不允許出現的博彩類股票:金沙中國(代碼1928、最新市值3057億港元)、銀河娛樂(代碼27、最新市值1580億港元)、永利澳門(代碼1128、最新市值725億港元)和澳博控股(代碼880、最新市值350億港元)。

第二是「分紅型」。成熟資本市場有些上市公司獲利豐厚但股價數十年如一日波瀾不驚,它們把賺到的利潤盡可能多地分給股東,差不多每半年一次。這類股票多分佈在公用事業及電訊領域。如中電控股(代碼2、最新市值1877億港元)、香港中華燃氣(代碼3、最新市值1839億港元)和電能實業(代碼6、最新市值1557億港元)。

第三類是「風口型」企業,由於暫時無法滿足A股上市要求轉而到香港上市。例如與阿里相關的三個標的:阿里健康(代碼241、最新市值331億港元)、阿里影業代碼1060、最新市值371億港元、神州租車(代碼699、最新市值185億港元)。

由於各自的獨特性,這些個股受到高度關注,估值水平比不低,沒有什麼「價值窪地 」可言。但是在資本市場,估值高者變得更高的概率比估值低者實然變高的概率要高得多。

貴有貴的道理。


 深港通啟動在即,香港都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