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圖片搜尋結果

(網上圖片)

婦女經行經前後,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骨氏,是常見病,中醫稱「經行腹痛」。香港很多中青年女性,缺乏這方面的常識。她們來看病,我們就是按中醫學那套,望、聞、問、切。問她來經是否正常,百分之九十八回答正常。問她來經前有無腹痛,回答有時痛到「臉青口唇白」,還要吃止痛藥,再問有無血塊,回答是有。這說明我們的醫學科普教育跟不上,才令她們把病痛當正常。

其實,痛經很多屬肝經鬱滯、瘀血等所致。《婦人規》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多痛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大都可揉可按為虛,拒揉拒按為實」。 上述的見解,對痛經的治療作了規範性的論述,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不同病因,並與素體及經期、經前後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工作壓力、人事不和、家庭協調不佳,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以致「不通則痛」;而在經期或經期前後,由於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虛弱,肝腎虛損等證候,此等也發生痛經的。

氣滯血瘀多抑鬱,或經期前後傷於情志,肝氣更為鬱滯,所以很多女性在來經日子,脾氣不佳,血氣瘀滯,經血運行不暢,發為痛經,也有因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經水臨行貪食生冷、內傷於寒,或過於貪涼,浪漫生活,常坐於濕地,風冷寒客於沖任、胞中,以致寒凝血滯,導至不暢,經水運行遲滯留聚而痛。濕熱下注,由於有些女性平素嗜食辛辣之品,或煙酒等食物刺激,經潮時外感或內蘊濕熱,脾胃素弱不足,行經以後,血海空虛,沖任,胞脈失濡養,兼之氣虛血滯,無力流通,因而發生痛經。肝腎虛損,或因多產房勞,損及肝腎,行經之後,精血更虛,而致痛經。在我在臨床上常有這樣情況,有些病者又怕吃藥,她說每月都只臥床捱痛休息,如有這情況的女士,我建議她不要隨便吃止痛藥, 嘗試給她點穴,通過點穴調整氣血,甚至痛經的日子來治,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追蹤調查,未有發現復發現象。

朱伯銓中醫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