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儘管這是針對美國市場的調查,國情與中國大不相同—美國農村郊區地廣人稀需要長距離出行、人口密度不夠的地區難以形成共享經濟的網絡效應、汽車價格相對收入較低而人工成本更高、汽車普及率高等等。然而,我國的汽車共享對汽車保有量的影響可能更小,原因在於不夠便利的城市公共交通,以及非常規時間出行的時間較多—畢竟我國晚上熱鬧啊,私家車更是剛需並且保有量還遠遠不夠。擴展開看,最近造假的諸多O2O行業,也許有着同樣的問題。

本文原發於TechSpot,虎嗅網編譯,翻譯王立嫻、劉冬宇。

在諸多與出行科技(汽車技術/汽車科技 )相關的創業項目中,很少有比Uber、 Lyft這般的汽車共享項目更受關注的了。可期的前景讓這些公司不僅手握驚人的高估值,同時也不斷地從傳統汽車領域的玩家手中獲得大量的投資。

然而,真正讓資本興緻勃勃的主要原因並不來自他們當下的商業模式,即提供一種方便的出行方式,而是在更宏觀的層面上看,他們正在將汽車變成一種服務。這意味着,人們不再僅僅想着是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而是借由這種汽車服務來滿足自身的交通需求,而這,會極大的改變汽車行業以及我們的交通基礎設施。

從很多層面上來說, 「汽車共享」這個概念聽上去都足夠有意思、吸引人。事實上,很多矽谷人似乎已經將其默認為了一種定局。

然而,日前 TECHnalysis Research 針對1000名美國消費者進行的,關於汽車相關技術(包括自動駕駛和汽車共享)的調查結果卻描繪了一個不太一樣的現實情況,嗯,我是說,太不一樣。

參與調查的消費者要滿足兩個條件:自己已經有了一輛私家車,同時希望在今後的兩年時間裡再買一輛。這種設定不僅能幫我們排除掉那些基本上已經放棄購車的那一波人(反正其實佔比也很小),同時,選中的這一批人,他們也已經影響了當下汽車銷售了。而本次調查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汽車共享會否對未來的汽車購買產生潛在影響。

車輛共享使用情況調查,從上至下依次為:從未用過、僅嘗試過一兩次、每月一兩次、每周一兩次、一周多次使用、每天用、每天使用多次。

調查發現的第一個關鍵點在於,美國人中依然有很大比例的人,從來沒有參與體驗過任何的汽車共享服務。具體點說,數據顯示,約57%的人從來沒有使用過汽車共享服務,而23%的人只體驗過一次兩次。這就意味着,真正的汽車共享人是很小眾的,事實上,只有約20%的人是定期或半定期的共乘用戶。

若以家庭坐標為維度,結果倒是意料之中:數據顯示,每月至少享用一次或兩次共乘服務的人當中,31%的是城市居民,17%的城郊居民,農村居民佔9%。而就年齡來看,這其中,32% 的用戶是35歲以下的。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聲稱自己使用共乘服務的人,也不斷強調,這不過是開自家車之外的一種補充。事實上,體驗過汽車共享服務的人當中,有75%的人會認為叫uber什麼的,是當你出現喝酒了、在異地旅行等不能開自家汽車情況下的一種替補。而真正會經常使用這一服務的人,佔比不過5%。

汽車共享的使用場景:特殊條件(比如酒後)、旅行時、特定日常使用、一般日常使用(通勤)、考慮替換掉自己的汽車、已經徹底取代自己的汽車。

正如上圖所示,僅有4%的共乘用戶(佔城市居民的6%),認為他們的車輛有可能或肯定會被車輛共享所替代。考慮到共乘用戶比例後,這僅佔全部受訪者的1%。

那麼有了車輛共享,受訪者是否還會繼續購買下一輛車?調查中要求受訪者回答受影響的程度,0%表示購買計劃不受影響,而100%則表示因為車輛共享,受訪者完全不需要購買第二輛車。調查結果是僅有8%受訪者認為車輛共享對其購買計劃產生了較大影響(對購買計劃的影響力在50%以上),而分人群看,城市人群中的比例為14%、郊區居民4%、農村居民10%。而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沒有一個郊區居民因為汽車共享,會徹底影響自己購買第二輛車的計劃(100%影響)。

車輛共享已經產生了一定影響,它讓人們思考私家車、汽車保有量和日常交通等方面;但在現階段,車輛共享對人們的購車需求的影響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調查中的最後一點,是無人車在車輛共享中的潛在影響,調查僅針對使用過車輛共享的受訪者提出了這個問題。其中40%的共乘經歷者認為啟用無人車並不會影響到他們使用這項服務,這是幾個選項中單一選項人數最多的;但總共有43%表示如果車輛共享改用無人車,他們會大幅減少乃至徹底停用共享車輛。有意思的是,對於這個問題,城市、郊區與農村居民的回答結果相對穩定,但相對來說城市居民對無人車共享更加抵制,選擇徹底停用的人群達到了15%。

毫無疑問,車輛共享服務是帶來了一些影響,車輛共享的影響力是怎樣、為何—甚至是否切實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車選擇,調查給出了戲劇性的結果:現階段可以小到忽略不計。當然在未來的數年內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民眾的觀念發生轉變,但在現在,痴迷於「汽車即服務」這張大餅無疑是搞錯了什麼。


 滴滴Uber等專車,影響力並沒有想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