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 編輯 @小田一成 撰寫

正視差距是縮小差距的第一步。難就難在,即便發覺了自己處於不利的境地,假若不利的境地使人難以逃離,又該怎樣面對?具體到工作中,一些具有如下特點的工作可能會阻礙你的前途。

我有位朋友在公共交通系統工作—說簡單點,他是一個在首都機場線討生活的地鐵司機。

他早在畢業之前就在地鐵實習了,而畢業以後也一直留在地鐵。他工作勤奮,踏實熱情,是一名很不賴的員工。但是,隨着年紀增大,這位老司機開始產生擔憂——雖然帝都地鐵票價經了一次大幅度抬升,地鐵的效益也沒怎麼見長,更何況地鐵是個很難有爆發性增長的行業,遑論增長了也跟基層員工關係不大。

意料到這一問題的老司機,發覺自己在地鐵的未來只有兩種可能性:憑借著不高且上升緩慢的工資「混」過一輩子,或者想辦法做個小領導,然後混過一輩子。至於躋身管理層的一員,對於他這樣的平民而言,不太可能。

然而,他左思右想,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且不說有沒有提高收入的機會,在錢以外的很多方面,地鐵都令他不滿意。他雖然習慣了,卻萬不敢誇口說地鐵的工作環境「好」。而身邊的同事,也都在這一制度化、官僚化的行業中變得精明而又死板,這令他感到無趣。最關鍵是,他從來也沒有發自內心地熱愛過這一行業,又怎麼願意再交幾十年給它?

因此,痛定思痛的他,決定給自己創造一個離開地鐵的機會。

但他真的開始實行以後,卻發現太難了。

 

你為什麼要離開?

一些工作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壞。

也許收入不高,但卻穩定。全球市場動蕩了,行業面臨劇變了,對面公司都走人了,看看咱們單位,嘿,沒受影響。

也許沒什麼理想,但畢竟正當活計。在這兒上班,不是賣淫販毒,不是邪教傳銷,不是兼職不是臨時工,更別提什麼創業者了……

也許工作方式不很常規,但至少習慣了就好。三班倒?上二歇一?一開始挺惱的,久而久之無非是換一種活法。有時候別人上班你休息,想想多少有點兒暗爽——出去玩不用排隊呀!

總之,對於工作環境、工作質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喜歡彈性工作,有人覺得按計劃進行更穩妥。有人覺得打卡制度是萬惡的,有人就煩不打卡的同事天天好吃懶做。有人對加班深惡痛疾,有人就喜歡在加班的時候挑戰自己……強行分出個高下,也許並不現實。

但在客觀上,工作又絕對有好壞之分。雖然總有人嘲弄(主要是自嘲)「碼農」「金融民工」,但腦力勞動、坐辦公室的職業,在許多方面比如安全、健康、前景上,還是要比真的「搬磚」強一些。總有人強調技術工人做一天有多高的收入,這屬於典型的不深入群眾——技術工人一年四季能穩定找到工作做,就跟投行每個月都能運營公司上市一樣,這在普遍上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在收入方面,多數工作只能讓一個家庭維持在「小康狀態」,而進入中產甚至富裕階層,是絕大多數工作都不能提供的待遇。但人人都希望賺到更多的錢——至少在心裡希望,也就有了老話「人往高處走」。

但是,並不是多數人都能走到高處的。在基層崗位度過一生,是許多人到了 30 歲以後就逐漸認同的宿命。由此,改換行業,或至少改換公司,才成了更多人「往高處走」的不二法門。

 

總有一些深坑,讓你爬不出去

但不是誰想跳槽都可以的。

在一些接觸新事物較多、認識人較多的工作中,一個人通過學習和勾搭,往往可以實現跨崗位甚至跨行業的變動。在沒那麼「外向型」、但能踏踏實實積累個人知識和技能的工作中,一個人從新手成長為大牛,也可以跳槽去別家謀求更多機會。

但遺憾的是,這世界上總有一些工作,是既不外向型,又缺乏「底蘊」的。這種說法不好聽,但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充其量是底層人民用來撫慰自己的毒雞湯——另一些人就不這麼說了,比如心高氣傲的文人就能拽一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自我陶醉。後者雖是狹隘的,前者也並未理性到哪兒去。

正視差距是縮小差距的第一步。難就難在,即便發覺了自己處於不利的境地,假若不利的境地使人難以逃離,又該怎樣面對?具體到工作中,一些具有如下特點的工作可能會阻礙你的前途。

 

1、擠佔時間

工作擠佔個人時間,主要有三種類型:工作時間過長,工作時間非常規,工作外佔用時間太多。

先說單純的工時長。這在需要大量加班的崗位如技術、財務尤其明顯,在初創公司的積累階段也很常見。有些公司工作量不一定很大,卻仍然堅持每周單休、甚至每晚加班,則值得鄙視。當然,對一些極其基礎的崗位比如客服、執行等,工時長是無可奈何之事。

非常規的工作時間,最典型的比如公共交通、水力、電力等一刻不可缺人的輪班工作,以及銀行、餐館等節假日也要運行的服務業。

工作外佔用時間太多,則主要集中於上班時間正常,但一些任務要在上班之外完成的工作,比如常常跑會、出席活動的公關,還比如外出採訪的媒體從業者。

這樣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什麼危害呢?單純的工時長或者擠佔工作外時間造成的損耗很容易理解,它會導致人用來進修的時間變少。尤其當你想要抽空學習與現在工作關係不大的知識,缺少時間可是致命傷。

你可能會想,每周下來,就算再忙,也總歸有幾個小時閑工夫,怎麼會沒時間學習?我只能說您要不就是精力旺盛、習慣也很好的牛人,要不就是眼高手低。人在工作、學習之外,除了吃飯睡覺,也總需要額外的休閑娛樂時間。年紀越大,需要的休閑時間一般就越多。除了工作睡覺就是學習的人,太厲害了。一般人不該這樣苛責自己;即便苛責了,也很難做到;即便做到了,恐怕學習效率也會很低。

因此,在時間不足夠休息和放鬆的條件下,抽空學習基本也只是說說好聽。但是,如銀行等「上二歇一」,實際休息時間其實不少的工作,為什麼也會影響學習計劃呢?

那主要是因為缺少周末,沒有一個可以統一調度的學習+休閑的大塊兒時間。再者,輪班很難是嚴格的「真·上二歇一」,而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動都可能會破壞人投入學習的計劃和心情。

 

2、封閉性強

與見人多、遇事多、變數廣的「外向型」工作相比,一些工作要求人們做好「分內之事」,而對人本身的水平則要求「到位就好」。這種工作,可以被視作相對「封閉」的。

一般來說,在受外因影響很大的公司,尤其是做着實體賺錢生意的企業,因為要時刻注意市場本身的變動,在市場變化時又要及時對自身策略進行調整,他們往往會有更多機會遭遇「全新的挑戰」。這就逼着每一位經商者不斷學習、思考、適應,也就逐漸將他們錘煉為更加靈活可靠的多面手。可以說,他們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

但在一些依靠壟斷獲利(比如國企),一些不太在乎利潤的單位(比如事業機構),人們則可能陷入缺乏刺激、停止學習的狀態。反正每天做好機械的工作就能賺錢,何必要動腦呢?拿前文的朋友來說,成為一名不會犯錯的地鐵老司機雖不是易事,但也不是一個窮盡一生也無法達到的目標。那麼在達成目標以後,還有什麼可以提升的呢?

另外的一些工作,也許可以見到很多人、遭遇很多狀況,但並不一定有利於提升自己。比如推銷員和電話客服,他們即便遇到很多新鮮人、新鮮事,在處理的方式上也無非是「按部就班」—不然我的工作是為了什麼?如果多數新問題都可以用固定思路來解決,這些新問題也就不稱之為問題了。這樣的工作,一樣對提升自身沒有太多幫助。

 

3、立場固化

根本無需多觀察也很容易作出的結論是:大城市蘊含更多的機會。這一方面是因為行業齊全,衝突、碰撞激烈,一方面則是緣于顯然的信息密度。

然而,即便在大城市裡,也有一些人由於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並沒太多機會了解這世界上發生的新變化。他們習慣於形成自己的圈子,在外人很難插入的同時,自己也很難出去。

而在自己的圈子裡又能聊出些什麼新花樣呢?所以我們總能看到一些非常矛盾的景象:的士司機見過的人比你們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一開口還是滿嘴沒根據的八卦和臆想;老一代程序員沒能擁抱互聯網,一邊鄙視學藝不精的年輕人,一邊眼饞使用新技術、鑽研新領域的後輩動輒高於自己數倍的薪水;傳統媒體的編輯眼見着要失業,還在指責新媒體充斥着「標題黨」和不靠譜的新聞。

他們不傻,在幾年前,他們可能都是聰明人,甚至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然而,當時代迎來巨變,一個個圈子由於固步自封,陷入集體衰落的境地。在其中的每個個體,或出於恐懼,或出於成見,習慣了互相提供虛偽的吹捧和廉價的嘲弄,于彼此的進步無益,最終把自己也陷落進去。

因此,不要混圈子。任何行業的圈子,往往都充滿了沉船時毫無自救能力的乘客。假如你的老闆和同事都是典型的舊時代愛好者,你可能也會逐漸成為一個拒絕思考的人。

 

那麼,哪些工作是重災區呢?

文章開頭提到的朋友,他所在的地鐵就是特別明顯的「難跳槽」行業。

地鐵同時滿足上述三個「難跳槽」的條件:

在工作時間上,他很難擁有同朋友一樣的完整周末,夜班更是屢見不鮮。當他想要報名學習某些課程,他發現自己的閑暇時間既不規律,也不夠用。一個朝九晚五每周五天的上班族三個月就能學完的東西,他可能需要反覆折騰半年。這讓他十分難以下定決心苦學,也顯然延長了他從地鐵逃跑的時間。

在封閉性上,地鐵小小的司機室暫不多提,整個地鐵行業,所能遭遇的新鮮人、新鮮事都非常有限。於他而言,領導視察要表演文藝節目,基本已算得上工作中最大的挑戰。而每天安安靜靜地做好本職工作,更多是在增長自己的年齡,消磨自己的意志,讓自己學習新事物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也正因體會到了這一恐怖之處,他決定在自己還不太老之前,火速逃離。

在立場上,地鐵作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同樣有着十分「基礎」的安全感和優越感。他們也許想不到市民會採用其他何種工具來代替地鐵,也根本不擔心行業沒落或自己丟掉飯碗。每當有同事抱怨工作質量,老人都會說一句:「多少人想進地鐵還進不來呢!」

這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老犯人。監獄中差勁但安逸的生活,在漫長的歲月中成為了其唯一的歸宿。最後,監獄於他而言,竟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與這種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自動駕駛技術日趨成熟的現實。作為一位司機,我的這位朋友自嘲說,其實現在的自動駕駛幾乎完全可以排除活人司機了,只是還未普及使用。他自己看到了這一點,然而同事們呢?並非一無所知,而是視而不見。

我無意抹黑和攻擊「地鐵司機」這一甚至無力還口的群體,因為有很多群體是與他們相似的。拿之前舉例的銀行櫃員來說,如果一個人缺乏上進心還敢在年輕的時候就從事櫃員工作,那他極有可能要做很多年櫃員了。

櫃員同樣有着不太常規的工作時間。他們的工作較為千篇一律,各種情況都要按規矩來,發揮自身聰明才智的機會不多,就更別提學習和收穫什麼了。銀行作為眾人眼中「體面」「多金」之地,又有着極強的優越感,而國有銀行員工則更經常產生「鐵飯碗」乃至「金飯碗」的錯覺。

然而,金融行業的改革是中國新常態的題中之義,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也完全不能稱得上「轉瞬即逝」。臃腫低效的國有銀行,如今的高利潤,更多建立在其壟斷地位上——而這種地位怎樣保持甚至能不能保持,都不是拒絕擁抱新技術、新方法的人可以回答的。危機顯現之日,銀行勢必淘汰大量落後勞動力以維持效益,屆時有多少人可以獨善其身呢?

甚至,號稱「每日學習新事物」的媒體和新媒體,尤其是記者和編輯群體,也是「難跳槽」的重災區。他們的忙碌同樣擠佔他們的時間,令他們無法學習。他們接觸的人和事最終於他們只是一篇報道,常常無關切身痛癢,無法刺激他們提升自己。作為掌控話語權的人,他們的優越感同樣不要太高。

如華爾街日報等老牌媒體,也曾多次暢談「面臨淘汰的 10 大行業」等話題。而除了櫃員、記者、司機之外,如裝配工人、中介甚至如今看來是較上層職業的財務工作者都有被技術淘汰的危險。

不考慮是深謀遠慮還是杞人憂天,在思索自己的未來之前,我們不妨想想,現在的工作好嗎?如果不好,它是否阻擋了我們邁向更好工作的道路?

如果你想到這些問題時會在心裡一驚,那麼從今往後,還是行動起來,不要日復一日地蒙蔽自己為好。

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tech2ipo.com)編輯 @小田一成 撰寫,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


 哪些工作令你陷入逃不出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