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宣佈,在可加可減機制之下,將會在今年加價2.7%,按照目前平均每程車費作計算,加價之後平均車費約加2毫子,是機制實施以來,連續第7年加票價。自從香港地下鐵路(地鐵)及九廣鐵路(九鐵)於2007年合併為香港鐵路之後,2007年10月「可加可減機制」經地鐵公司股東在特別大會,獲通過後正式確立,並於同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當日生效。
到底「可加可減機制」是甚麼呢?其實「可加可減機制」不單單是應用於港鐵之上,它是本港一種監管公營服務機構,如各巴士公司、鐵路及公營房屋收費的機制。此機制的確立,原意是限制各公營機構加價的幅度,並在經濟出現通縮的情況時,要求機構下調收費。
「可加可減機制」的出現
過去,社會大眾都認為只會出現通脹,而不會經常出現通縮的情況,除非受到非常特殊的因素所影響。一般社會都會在經濟急速增長、物價大幅飈升的年代,才開始對公用服務機構的收費作出監管。但當中的計算方式有着複雜的關係,因為一般的社會的消費物價指數都會參照公用服務的收費,不過公用服務的收費又會影響物價指數,如果社會大眾漠視公用服務的加價,便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監管價格的最初原意,就是要限制加價的幅度。
雖然如此,但在經濟通縮的情況出現時,公用事業機構卻引用此說法為藉口,而不去減價。由於條例規範了服務的收費,所以公用事業的機構就會以「條例並沒有要求減價」等說法,作為辯解,從而逃避市民對減價的要求。亦因如此,立法人士便要求對相關的法規加以修改及重新制訂,令公用事業機構在社會經濟環境轉差的情況下,降低收費,從而保障市民在使用服務時,可以有一個合理的價錢。
港鐵年年賺錢 年年都加價
雖然本港近年的經濟不景,甚至受到不同的環境因素而令市況轉差,不過作為香港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的港鐵,卻在這幾年間賺大錢,在此情況下,仍可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加車費,惹來社會出現批評的聲音。其中有聲音指,要求政府及港鐵為可加可減機制進行檢討。而當局早前就去信港鐵要求提早於2017年完成相關的檢討,以及實施新票價的調整機制,而港鐵方面就表示會在未來幾個月內作出回覆。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