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個星期六都向大家介紹了香港的水、煤兩種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將會向大家講述另一種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而又無色無味的東西,它就是電力。香港的電力供應是由兩家供應商負責,分別是中電集團和香港電燈;今次我們先談談中電吧!

中電集團前名為中華電力有限公司(ChinaLight&PowerCompanySyndicate),於1901年1月25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當年香港仍是一個落後的地方,城市有待發展,因此當時的最高用電需求量只是10份1兆瓦,2年之後,中電於紅磡漆咸道開設首座的發電廠投入服務,發電量為75千瓦​。到了1919年,中電開始為九龍區的公共照明系統供應電力。

隨著城市發展,香港人口增加,用電的需求市場十分龐大,加上紅磡發電廠於1918年,因政府收回用地作填海之用,中電有見及此於是計劃興建新的發電廠,在1940年同樣位於紅磡的鶴園發電廠亦正式投產為九龍半島供電;為了照顧離島區的居民,中電於1955年正式收購大澳合眾電力公司,為大嶼山的居民提供電力服務。

其後在1964年,中電及埃索(現稱埃克森美孚能源有限公司)合資的半島發電公司,配合香港發展的需要,因此出資擴建發電廠,但鶴園發電廠是以燃油發電,加上廠內設有的煙囪很矮,所以政府要求電廠要以低硫燃油發電,以減少空氣污染,發電廠於90年代正式關閉,並與地產發展商長實合作,把原址發展成為大型住宅屋苑。半島發電公司再度出資,於青衣興建新的發電廠,並於1969年正式投產,到了1973年中電開始為全九龍及新界用戶供電,發電的主力就是青衣發電廠。1998年青衣發電廠停止運作,廠內的5條煙囪也於同年年尾以爆破形式拆除。

經過多年的變化,現時中電的在本港境內的發電廠就只有龍鼓灘發電廠、青山發電廠、竹篙灣發電廠,以及於內地的廣州蓄能水電廠和大亞灣核電站。青山發電廠更是全球最大的燃煤發電廠之一,分為A、B兩廠,除煤之外亦可燃油及天然氣作發電;兩廠各建有一條煙囪,B廠的煙囪更高達250米,有助排放的煙易於消散,發電廠臨海而建,可抽取冷水作冷卻之用,又方便興建大型深水碼頭供巨型運煤輪停泊。

位於屯門的龍鼓灘發電廠,更是全港最大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廠之一,發電量高達2500兆瓦,除了用天然氣之外,亦可以燃油發電,而天然氣是由海南島崖城氣田所供應,天然氣經過加工之後,由長達780公里的舖設於海底的管道直接輸送往發電廠。

除了香港之外,中電也有參與內地的項目,在1979年開始與廣東省電網連接,為廣東省提供電力;1985年與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組成合營公司,在廣東省大亞灣興建1,968兆瓦的壓水式反應堆核電站,並引入核電作為新的燃料組合,加強本港的燃料供應。大亞灣核電站在1994年正式投產,同年位於從化的廣州蓄能水電廠亦分段逐步投產。另外,中電也在亞洲各國,包括印度、澳洲、泰國、台灣及越南等地進行投資,令公司在亞太區具有領導的地位。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