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貝克(Baalbek)神殿群/下 (公元前15年-約公元60年)


站在朱比特神殿六根立柱前,站在巨人的腳下,感覺渺少而又偉大

好喇,上次講完個平臺同建造護土牆既800噸巨石,咁相信大家仲有印象。起好左平臺(platform),就係時候開工平臺上既神廟建築主體。正如之前所述,朱比特神殿(Temple of Jupiter)的面積足夠比肩作為「古代七大奇跡」(Seven wonders of the ancient world)之一的以弗所(Ephesus)亞底米斯神殿(Temple of Artemis),而建造朱比特神殿既方法,比亞底米斯神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古希臘人響評選古典時代七大建築奇跡既時間遠遠早於朱比特神殿動工的時期,如果唔係實在諗唔到一個理由佢唔入選。


從左到右:一輛雙層巴士、雅典巴特農神殿、以弗所亞底米斯神殿、希里奧波里斯朱比特神殿

石柱的發展
好喇,到底朱比特神殿有咩咁巴閉呢?首先,朱比特神殿既設計同古希臘時代既神殿建築相比,使用的立柱數量大幅減少,只有54根,比亞底米神殿少一半比亞底米神殿少一半仍足夠支撐沉重的屋頂,而且每根立柱都係一個工程既奇跡。要了解到底兩者有乜分別,我地首先要從立柱建造既發展史著手。首先使用大量立柱作建築設計既係古埃及人,佢地既卡納克神殿(Temple of Karnak)同無數尼羅河流域既神殿,或者啟發左早期既希臘建築師設計柱林式既神殿建築。但無論係古埃及人定古希臘人,建造立柱既材料各異,但方法大同小異,就係需要將一根立柱分割成為石鼓(column drums),從工地開採出黎。當石鼓運到工地後,佢地會經打磨、平整等後期處理,然後利用堆疊既方法砌成一整根既立柱。以雅典較早期既巴特農神殿(Parthenon)為例,每個石鼓直徑1.49到1.92米直徑,重5-10噸,柱頭重8-9噸,每根立柱用10-12個石鼓砌成,高度大約10.43米(即係一個石鼓大約1米高);對於當時的雅典而言,確實是所費不菲*。而作為七大奇跡之一既亞底米斯神殿既127根18米高立柱,建造方法都係一模一樣。


古希臘時期神殿所用的立柱,受制於起重技術局限,古希臘人只能使用較細小的石鼓堆疊成立柱,呢種方法建成既立柱容易因地震整排倒塌。到羅馬時代,巨大既單體成石柱日漸常見。

現存的六根立柱及古時的復完圖

但這些相比起朱比特神廟而言只係小兒科

巴爾貝克的立柱(Columns)
明白石鼓既原理,就可以解釋巴爾貝克既情況。與前人相比,朱比特神殿既石柱使用巨大既石鼓,變相容許使用更少石鼓就可以達到相同承重效果。高20米,直徑2.2米,每根重量達到230噸既立柱僅僅由3個石鼓組成,移動同起重既技術要求遠遠超過5-10噸既小型石鼓。朱比特神殿明顯見到由多石鼓堆疊(column drums)到單體式石柱(monolithic column)既過渡。而建成朱比特神殿總共要豎立54根呢d咁既柱,可以話係費盡苦心;就立柱建造技術而言,比亞底米斯神殿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既工程師如何將石材運到工地?呢個答案就請參考返上集,其實都離不開對滑輪、槓桿同地勢既巧妙應用。但運到工地之後,將佢豎立起黎先係大開題。800噸既房角石唔駛豎立,搬到正確既位置就ok;但3節巨柱要由平訓改為直立,呢個先係難!考古學家相信,羅馬人利用左攻城塔改造而成既重型起重機(crane),由人或者牲畜驅動一個巨輪提供動力;當使用多個起重機協調,就可以升起過百噸重既石材。咁到底減少立柱既石鼓數量有咩好處呢?好簡單:耐久性同對建築結構既優勢。越多石鼓結構通常都比較脆弱,較易倒塌。羅馬既建築講究永恆,講究千秋萬世,所以。雖然黎巴嫩係地震活躍帶,二千年以黎經歷左好多場大地震既考驗,但六根石柱仍然傲然屹立(當中唔少唔見左既係後世拆除重覆使用,尤其查士丁尼Justinian年間,用作修建另一偉大建築Hagia Sophia,關於呢個末季會提及。而旁邊既酒神殿(Temple of Bacchus)既大部分立柱仍然屹立,可見古羅馬人既建築經得起時間考驗。


因地震脫落的石柱構件,直徑遠超過一個人既高度,重量近百公噸

19世紀畫像,修復前的巴爾貝克酒神殿(Temple of Bacchus),留意大部分立柱仍然屹立

今日的巴爾貝克酒神殿(present site of Temple of Bacchus)

起重技術
至於柱頂既橫樑同門楣都唔野少,除左上面雕刻栩栩如生、精緻迷人之外,呢d石材既重量亦都達到60噸,其中一塊牆角線石重達100噸,升到距離地面達到32-33米既建築物頂部,到底又係咩神力升佢地上去既呢?我地而家相信,呢d沉重既石塊同樣係以多座加裝大量滑輪既羅馬吊機升上去,有好多時候需要4座以上協同工作。要利用多座吊機既力量,受力既分配就要均勻,呢個係好考功夫既工作。每個團隊之間必須通力合作,先至可以完成既偉大工程。


柱頂的石材,升起動數輒數十公噸重的石材需要很高的團隊精神和協同技巧

古羅馬起重機,壁畫浮雕

古羅馬起重機,現代復完品

帝國財力的見證
當朱比特神殿響公元60年左右(大約暴君尼祿年間)建成既時候,距離佢既動工日期已經足足85年。然而羅馬帝國響大興土木耗費大量政府支出既同時,我地似乎見唔到1世紀既羅馬民變四起。到底點解?或者係因為呢d建築好多人民都有份享用,又或者羅馬帝國的財政實力足夠支付有餘,實情我地不得而知。但響朱比特神殿之後既二百年間,好多著名的羅馬皇帝會響巴爾貝克呢個太陽之城既神殿群建造規模宏大的建築,令到呢個建築群成為羅馬建築技術既驕傲同見證。


由十幾二十個石鼓,到三個,到後來的的一體式石柱設計;希臘羅馬的石柱設計經歷的三個階段。圖中為後期的一體式立柱:龐培石柱,單根重量達驚人既280噸。

*註:巴特農神殿既建造費用469塔蘭(Talent of Silver)白銀(12,212.76 kg),由於古希臘白銀的價值跟現代不是等值,所以現值難以估算。469塔蘭按小麥購買力平價815萬美元,按白銀現值816萬美元,看似很便宜,但希臘政府進行的巴特農神殿的修復工程費用卻高達7000萬歐元(超過7億港幣),而亞底米神殿建議復完經費係1.5億美金(11.6億港幣)。所以到底哪個數字是真實反映當初的建造費實在不得而知。

 

作者:Zannanza(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超級工程:羅馬是怎樣建成的III永恆之城(3) 之巴爾貝克/下(Zannanza)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