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moream se relinquere, quam latericiam accepisset"
“I found a city of brick and left a city of marble"

–Caesar Augustus (as recorded by Suetonius, The Twelve Caesars, Book II, The Life of Augustus)

從紅磚到大理石

公元前27年,羅馬正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奧古斯都(Augustus)登位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第一公民,Princeps),歷史學家通常以此作分界線,定義羅馬由共和國(Roman Republic)向帝國(Roman Empire)過渡的里程碑。上季我們談到了猶大的希律王在當地大興土木所建的超級工程,然而我們必須緊記,猶大只是羅馬邊緣一個細小的附屬國(client state)。我們離開耶路撒冷這個沙塵滾滾的大工地,踏上回到意大利的旅程,我們會發現這個帝國躍動的心臟同樣正經歷史無前例的擴張。

永恆之城

到了奧古斯都的年代,羅馬由七丘之城擴張到臺伯河(Tiber River)的兩岸,歷史學家普邊估計已有800,000左右常住人口住在羅馬,以人口計算它已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在錯綜複雜的街道和高聳的多層式住宅(Insula)之下,這地方已經很難令人想像她起初只是一座數千居民的小鎮時的模樣。然而此時的羅馬城仍被古羅馬學者嫌棄,史學家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稱此城「不值得作為一個大帝國的京師」,而許許多多的知識份子都認為此城「髒、亂、喧鬧、治安惡劣、火災頻繁」。而事實上城裡的達官顯貴都用腳投票,紛紛對市中心避之則吉,遷至市郊土地建立龐大而奢華的別墅。奧古斯都登位後,決心著手在羅馬城大興土木,欲將這座由小鎮發展成的七丘之城轉化成一座足夠叫人驚嘆的永恆之城,作為他治下那構跨三洲的羅馬帝國的帝都。而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之間,一任又一任的羅馬皇帝,無論是遺臭萬年的暴君抑或永垂不朽的賢帝,都會跟隨奧古斯都的做法,在這個城市的公共建築留下他們各自的印記。這些建築當中有不少一直屹立至今,兩千年後的我們去到羅馬,仍然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帝國極盛時的輝煌。

而呢一切就從奧古斯都(Octavian/Augustus)開始。

奧古斯都(Augustus, 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

奧古斯都時期(公元14年)既羅馬帝國版圖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廣場Forum of Augustus(公元前20年-公元前2年)

新地標

公元前20年,當希律王正密鑼緊鼓預備擴建聖殿山所需的100萬噸石材同時,上任第七年既奧古斯同樣正在羅馬城開始他政治生涯最重要的市政建設——奧古斯都廣場(Forum of Augustus)。廣場(Forum)是羅馬式城市規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城市行政、商業和宗教的中心。羅馬人在不斷擴張的帝國境內建設的所有殖民城市,無論地處歐洲、北非或是亞洲,都一定會擺個廣場響中間。圍繞廣場而建的包括政府辦公室、圖書館、市集、神殿、浴場、法院等等重要的公共建築。廣場也是政治家用來發表公開演講的地方(對羅馬政治家而言,發表公開演說很重要),而帝都的廣場更是鄰近元老院(Senate House),用來擺放凱旋門(Triumphal Arch)、凱旋柱(Triumphal Column)的地點。而閱兵、凱旋式都需要用到。羅馬城早期建立的廣場早已經不敷應用,亦跟羅馬日漸強盛既國力不相襯,所以奧古斯都就決定起過一座全新的、比之前所有廣場更宏偉的奧古斯都廣場。

羅馬皇家廣場群,依落成時間次序係凱撒廣場(Forum of Caesar, 綠色)同元老院大樓(Senate House, 淺綠色),奧古斯都廣場(Forum of Augustus, 紅色)。紫色同藍色部分響奧古斯都時期仲未有。

奧古斯都廣場現狀

羅馬混凝土

羅馬城第一個巨大的廣場是凱撒廣場(Forum of Caesar),凱撒被刺殺後,奧古斯都率兵為他報復,成功後在羅馬開建戰神殿(Temple of Mars Ultor),而戰神殿將會係是廣場重要的一部分。戰神殿的基座長50米、闊30米,裡面使用的純白大理石柱高17.76米,直徑1.77米。說到這裡,我們必須提及羅馬人一個創新的掩眼法。希臘建築,例如雅典的巴特農神殿是整座用大理石砌成,除了造價非常昂貴之外,施工期亦都很長。但羅馬人發明了一個辦法:建築本體用混凝土(pozzolana)及磚石建造,然後將大理石切割成石板,一塊塊安裝在牆上面。遠望過去就能做到豪華的大理石面,同時又可以儘量節省昂貴進口石材的用量,又可以通過利用水泥倒模法建造承重牆來儘量壓縮工期,不失為一個聰明的發明,現代既絕大部分大理石表面(地面、牆壁)都係用鋪大理石既方式建造,而這個正正就是羅馬人所開既先河。

戰神(Mars)神殿所用的科林斯柱式(Stamper, 2005, pp.135)


廣場柱廊牆飾(Stamper, 2005, pp.138)

建築特點

戰神殿只是奧古斯都廣場的其中一部分,廣場於公元前2年落成時,整體長125米、闊118米,將原本的廣場面積足足增加了一倍。圍繞廣場周邊的是長長的柱廊(colonnade,下圖3),及左右每邊一個直徑45.4米既半圓穹頂(half domes),廣場圍牆上列設精美雕像及另一個有趣的發明:半立柱(half columns)。甚麼是半立柱?它就是將一個希臘式圓柱打直切開邊,然後作為牆身裝飾安裝響牆上。


奧古斯都廣場平面圖

奧古斯都廣場復完圖

奧古斯都廣場所用的立柱仍然係希臘式建造法:將若干圓形石鼓(column drums)堆疊成一根高大的石柱,但係呢個情況好快就會改變。響下面既「木星神殿」一節入面,我會介紹羅馬人點樣將立柱既建造方法推向另一個高峰。


*註解:紫色喺地中海文化圈入面代表顯貴,用來紫螺製造既紫色染料非常昂貴,4世紀初1磅用紫螺染既絲綢售價15萬第納爾,帝國時代一個羅馬士兵年薪225-500第納爾,按購買力平價相當於現代300萬美金(2300萬港幣)。染成一件紫色長袍最數以萬計既紫螺,所以通常只有羅馬皇帝同元老貴族先用到。紫袍響古羅馬係皇權既象徵,意義同東方文化中既黃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唔同既係羅馬人只要買得起就可以用紫色染料,唔會因僭越罪而殺頭)。

 

作者:Zannanza(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超級工程:羅馬是怎樣建成的III永恆之城(1)(Zannanza)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