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不認可員工攻讀MBA教育,已是業內公認的事實。他曾多次散播「讀MBA無用論」觀點,炮轟國內外MBA教育無法指導企業發展。阿里巴巴剛創業期間,他一度開除了95%來自哈佛、斯坦福以及國內高校的MBA高管,略顯反智。

百科上顯示,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又稱作反智論,是一種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態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論。反智主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於智性、知識的反對或懷疑,認為智性或知識對於人生有害而無益。另一種則是對於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

日前馬雲在台灣參加2014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發表演講時談到創新和教育,依然對於MBA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創新是教不出來的,自爆曾經送了好多員工去上MBA,回來卻都變笨了,學習別人成功的模式並沒有意義,而是要有失敗的經驗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MBA也要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曾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最高行為標準之一。馬雲曾多次認為,MBA學員講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不知從哪裡開始做起,簡而言之,只會坐而論道,不會起而行之,也就是知與行無法有機統一。

馬雲所說的MBA學院不會做事,更多的是書本和課堂上學來的那一套經驗主義,由於每家企業內外部情況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MBA學的理論都過於教條,無法放之四海而皆準,成了百無一用的書獃子。

也許有人說,馬雲現在的學歷只是杭州師範學院本科,還是降分錄取的,沒有資格評論MBA教育。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馬雲就已經是香港科技大學的榮譽博士啦。

筆者一位朋友,最近也抱怨道:花了40多萬人民幣讀了北大MBA,結果老闆還是沒給他加薪,就好像沒讀過一樣,似乎很是委屈。

筆者倒認為,教育沒必要太過於功利化,員工不能幻象自己碩士博士畢業後,就能飛黃騰達,雞犬升天,企業老闆也不必對MBA教育過於理想化,否則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導致合作破局。

比如,陳彤曾在新浪網擔任過十多年的總編輯,奠定了他在中國互聯網新聞領域難以撼動的「教父」級地位。而現在雷軍挖他去做小米的內容投資和運營副總裁,現在的互聯網發展階段和競爭態勢早已物是人非,陳彤能否再次複製當年的新浪式傳奇,則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很明顯,馬雲的做法並不是一定要逆向思維,而是務實,也對當下國內重視學歷、輕視能力的主流趨勢的一種鞭撻,好在MBA教育已經逐漸走下神壇,成了一種自我提升的品牌。

金庸給馬雲題過一幅字:善用人才為大領袖要旨,此劉邦、劉備之所以創大業也。願馬雲兄常勉之。

善於用人,會用人是一個成功企業家的關鍵,尤其是走向多元化發展的企業,企業領導不可能具備各行各業都有經歷,也沒有研究自己投資多個行業的專業研究精力,迫切需要找對口的從業者或研究者,才有可能盡量避免失敗。

迷信MBA因愛生恨

但如今各行各業的社會產能過剩行業成為大多數,這些擁有實際經驗的人才很難突圍,他們的強項是把過去的經驗複製過來。然而時過境遷,重複競爭者太多,競爭更加激烈,成功概率更低,更多理論型創業者成了公關公司發言人,比如互聯網思維。

所以,直接經驗並不能挽救陷入困境的企業,只有對口研究並且是綜合性研究專才,才有可能研究出突圍困境的戰略,給企業有效提升品牌競爭力、有效提升利潤率,但這也很並非完全準確的指導實踐,更多還是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

大家都認同企業家不是商學院能夠培養得出來的,那麼如何培養出企業家呢?一是來自大量失敗的實踐,二是來自大量的對口跟蹤研究加上高效的執行力,除此沒有他法。

問題來了,直接經驗的企業家也面臨經濟環境的變化而難以適應進一步的發展,比如,過去的中國經濟環境是可以通過人脈、政商腐敗等方法畸形發展起來。而現在,國內各行各業告別過去的野蠻發展模式,逐漸走向專業化和法制化軌道,此前舊的方法論逐漸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羅永浩就感慨此前對付媒體的「江湖野路子」,放在鎚子手機上卻失靈了,甚至起到反作用。

再回到MBA教育上來,國內外的MBA們大都是籠統的案例式教學,而案例也只代表過去,並不保證現在以及將來能夠取得實效。

由此可以推斷出,馬雲長期不認可MBA,主要來源於此前過於迷信MBA教育,結果發現並沒有實現「理想化」預期,從而產生了較大心理落差,應愛生恨,略顯反智。

國內外MBA教育大都以理論學習為主,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終生教育勢在必行。

「30歲跟別人幹,40歲我們為自己幹,50歲必須讓給年輕人去幹」。馬雲這席話不僅說給年輕人聽,也是說給自己,共勉之。

From 楊思亮


 讀過MBA的人也幹不過「江湖野路子」羅永浩,馬雲為何開除過95%MBA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