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疾病隱形殺手,醫師提醒,病患若有急性胸悶、嘔吐、冒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並建議做「高敏感心肌旋轉蛋白T檢驗」,只要1小時,即可判斷逾75%急性胸痛症狀病患是否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給予正確的治療。

病患若有急性胸悶、嘔吐、冒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台灣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宗倫指出,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但臨床常發現,有近一半的心肌梗塞病人,無法透過心電圖判斷ST波段是否為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NSTEMI),若以傳統的心肌旋轉蛋白檢驗雖然可以判斷,但是需要耗時3至6小時。

王宗倫醫師強調,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若常有胸悶現象要特別提高警覺。(攝影/記者張世傑)

心電圖正常 心肌梗塞仍上身

日前醫院急診案例中,曾收1位56歲的林姓老菸槍,因為胸痛不適被送急診,雖然在心電圖檢查後顯示為正常,一開始測出的心肌旋轉蛋白T在正常範圍,原本正準備出院,但1小時候再行檢查後,發現他的心肌旋轉蛋白T居然超標,心律圖也呈現顫動症狀。

研判疑似陳舊性下壁心肌梗塞,呈現「偽正常化」現象,經實施緊急心導管治療後,已經痊癒出院。從這起案例發現,「高敏感度心肌旋轉蛋白T檢驗」,可以快速的確定病人的症狀,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治療策略 心肌梗塞通用指引

有關心肌梗塞的診斷流程與治療策略,目前已有規範指引。根據心肌梗塞通用的定義(Universal definition)建議,為了更準確診斷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肌梗塞診斷需要符合以下4項要件的其中2項:

1.持續20分鐘以上缺血性胸痛。

2.就醫後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檢查確認。

3.心肌旋轉蛋白檢驗 (cardiac troponin)確認。

4.高階心臟影像檢查確認。

心肌梗塞延誤30分鐘 增死亡風險

德國海德堡大學附設醫院的Evangelos Giannitsis醫師則是分享經驗說,研究發現,心肌梗塞病患每延誤30分鐘治療,1年內死亡風險就會增加7.5 %。因此,歐洲心臟學會(ESC)近年已明確規範,心肌梗塞的診斷,必須到院後3小時內,必須施以1-2次心肌旋轉蛋白檢驗。

來自德國的Evangelos Giannitsis醫師(左)提供歐洲臨床研究,呼籲應共同重視急性心肌梗塞診斷的重要。(攝影/記者張世傑)

目前已有「高敏感心肌旋轉蛋白T檢驗」,可降低心肌梗塞「偽正常化」風險。根據亞洲急診醫學會議(ACEM)發表的最新研究,運用這項新的檢測方式,只要1小時就能確認急性胸痛病患是否有心肌梗塞、進而給予治療,或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

特別是心肌旋轉蛋白T檢驗判斷的時間能夠縮短,對病患而言,能夠在短時間內排除或確認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能讓他們免於長時間的焦慮;對於急診醫師而言也協助加速診斷流程。

急性心肌梗塞診斷步驟。(攝影/記者張世傑)

【醫師小叮嚀】: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心臟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導致的猝死為最多。心肌梗塞引發的原因,除了年老、冠狀動脈硬化、家族遺傳、飲食不正常外,吸菸與三高也佔了大部份的因素;患者一旦罹患了心肌梗塞,便會出現壓迫性疼痛,還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虛弱、倦怠及焦躁等情形,建議民眾若覺得身體不適,一定要儘速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急性胸痛釀心肌梗塞?1小時可揪凶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