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恆常健身,亦不強求追求肌肉美感,閒時運動都只是打波行山,認識的健身中心品牌只是physical、California、pure同fitness first。上星期,有朋友在太古籌備開設健身中心,我去探望他們,閒聊之間才知道香港的健身生意市場,原來潛力那麼大。每次跟人談天,都會學到新事物呢!
話說朋友A看準了港島東居的潛力,在那邊廠廈開設健身中心,因為太古城、西灣河、鰂魚涌一帶的辦公室和住宅極多,收工之後或回家順路去做做gym的大有人在。況且朋友自己亦是教練,已在行業十多年,認識不少同行教練和客人,尋找合作伙伴和第一批客人,問題不太大。作為中小企,投資於租金及設置方面已經很大,所以計算過營運能力、收客能力同推廣方面,都只會投入適量資源,多靠客戶口碑和租場出去作為宣傳渠道。初期策略,只會立足於一點,絕不開分店;只會跟教練合作每次分成,減少開支;用心做好每個客,好過不停sell新客;走較高檔路線,重教練質素與魅力,多於價低取客。
萬事起頭難,有人想由自僱人士變成老闆,努力向著目標邁進;另外有些朋友走得更快,亦已經轉化了好幾次,繼續再向自己和環境挑戰。
朋友B自小已從事美容工作,由技師到顧問,由細firm到大firm,都經歷過美容的風光歲月。2008年,金融海嘯後決意創業,在太子金都商場樓上開了間小型美容院,自己搞一腳踢,日日由中午工作到凌晨1、2點,叫做過到吓老闆癮、又可以搵到兩餐(不過極度困身,平時很難行得開呢)。後來,韓國整型和打針風氣愈來愈盛,朋友堅持只想做organic的天然護膚護理,流失了一批客;加上業主每隔一、兩年就會加租3、4成,又唔肯簽較長租約,就算想投資裝潢同設備都擔心回唔到本,愈做愈無安全感,所以索性賣盤。現在,已全心投入nuskin的直銷生意,團隊已發展到有十數人。
很多人從事同一類工作多年,總想找尋新目標新機會新挑戰,這個轉化的契機,需要投資的地方很多,包括錢、時間、精力、人才、人際網絡,而且機會成本亦很高昂,不是每個人都抵擋得住。無論如何,打工和創業之間,若出現轉化的機會,請心思熟慮,好好把握,因為,過得到這一步,可能它會引領你去到更寬闊的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