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主席馬雲2月來港時,高調承諾成立10億基金,協助香港青年創業。最近阿里果然宣佈正式成立「香港創業者基金」;惟基金申請條件耐人尋味。

10億基金有兩項申請條件被批騎呢,第一,基金以股權形式進行投資,阿里對創業公司可持股高達50%!估計本地創業者從未聽過基金早期投資,一開始便要佔大股,阿里基金的苛刻程度對他們來說簡直聞所未聞。不妨對比一下,科學園的科技企業投資基金,持股上限僅20%、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更是沒有訂立上限。話說地球人都應該知道,基金有統戰目的,惟阿里真要統戰,理應更為蛇齋餅糭,然而現實卻是背道而馳。

另一騎呢的申請條件,是要求申請者必須採用阿里一樣以上的生態系統,搞到有人批評:「跟電子商務無關的創業者似乎不適合申請」。因為大家都知道,阿里的生態系統,基本上都是電子商務基建,例如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等,全部系統離不開訊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等電子商務。阿里限制創業者要圍繞其生態系統而發展,其實變相利用創業者幫手擴展業務,令創業者變成阿里的工具。

這裏還有一個大問題:阿里的生態系統,一般只在大陸有技術優勢。對於香港的創業者而言,十個有九個不認真明白阿里生態系統,要港人充份利用其生態系統,在海外做業務,等於要求創業者讓賽。譬如阿里雲、支付寶,這些網絡基建在香港的滲透率都低,更遑論在海外市場。

阿里此舉不似鼓勵人創業,比較像是以「投資」為名,擴展本身版圖。大陸互聯網逐漸結束春秋混戰,正式進入戰國兼併時代,昔日群起的草莾群雄,近年都被超級巨無霸BAT合併收編,大家都要「站隊」式拜碼頭,三國鼎立之勢明顯。幾乎同時宣佈成立的百億「台灣創業者基金」,阿里同樣要求申請者創業必須奠基在阿里巴巴生態系統上,也被當地創業者普遍質疑,此舉是企圖吸取台灣創意,補阿里巴巴的不足。

阿里這次擲十億搞基金,表面上是協助港青創業,但骨子裏的內地江湖文化可見一斑,擺明車馬肥水不流別人田之餘:又要順帶控制你的生態系統,確保隨時能毫不費力收購你。這一套玩法,海外創業者根本無法接受,阿里本身也應該心知肚明。WeLab創辦人龍沛智指出,大部份投資者只會持股20%至30%,阿里卻持一半股權,這會令創業者無心工作;Insight Robotics創辦人岑棓琛更直言,創業與電子商務無關的年輕人,不適合申請。

綜合幾個因素分析,這個基金設計下扶持的對象,應該是毫不介意阿里從一開始就佔大頭,目標exit strategy就是讓阿里收購的人士,又或者係非常熟悉阿里的生態,知道怎麼integrate的人士,然而這兩條,本土創業者似乎都先天不適應;再陰謀論一點地去看,基金的扶持目標群體,可能根本不是本土創業者。也許有讀者會疑問:申請條件之一,不是開宗明義大多數創辦成員必須有香港身份證嗎?是的,但是在過去10年,香港已經儲備了一班住滿七年、在金融、法律行業打拼的海歸中環人,這些人正好就沒有上述本地人的心理包袱和障礙。

阿里此舉,正好和特首年初施政報告提出的擴大輸入專才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區政府打算大開中門,開放教師、廚師、社工、酒店經理等逾百工種,讓中國各行各業「專才」可以名正言順移民來港,而阿里10億資金,正好動員一批海歸精英,出來跳槽轉型創業,再過幾年,港青畢業後想搵份專業工作?要和內地專才搶奪崗位,想小本創業?機會和市場也隨時輸於起跑線上。筆者之前也在《中美文化資本主義亞洲爭霸》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920/19302118一文中說過,在中國資本走出去的大潮下,港、台關起門來搞壁壘是沒有作用的,因為資本的力量無孔不入。全球化網絡時代,落後的結果必然就是被「同化」掉,想要守護文化主體,就必須想辦法保持自身領先的經濟實力作後盾。

無謂君


 阿里香港創業基金為誰而設?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