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謝症候群」蔚為顯學的現在,很多家長擔心孩童的肥胖問題。
與上一代偏愛白白嫩嫩的娃娃不同,因此,在健兒門診就時常上演,兩代之間爭論嬰幼兒是否太胖/瘦的狀況。
一歲前決定肥胖細胞?
「小時候的胖不是胖」,這句話往往是喜愛白胖嬰孩的長輩,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但實際上,有沒有醫學的實證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呢?
40年前,曾經有英國學者(Brook)在1972年提出「一歲前會決定肥胖細胞的數量,所以要從一開始就防範肥胖。」這個說法深深影響大部份的人,即使後來很多科學家繼續研究發現,不論週歲前肥胖與否,肥胖細胞都會增加。
另外,對於嬰幼兒肥胖的定義,也諸多爭議。目前學界普遍的共識,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列入肥胖定義的年齡範圍。過去這方面的研究大多以歐美為主,而人種的不同也會影響統計的結果。
日本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當日本開始引進歐美品牌的奶粉之後,日本嬰兒的平均體重有顯著增加。因此推論歐美的肥胖人口比例較亞洲多,有可能與他們攝取的飲食內容有關。
日引進奶粉後,體重增加
日本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當日本開始引進歐美品牌的奶粉之後,日本嬰兒的平均體重有顯著增加。因此推論歐美的肥胖人口比例較亞洲多,有可能與他們攝取的飲食內容有關。另一方面,即使是同樣的飲食內容,不同的種族(基因)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當面對嬰幼兒孩童的肥胖與營養問題,還是需要考量生活環境(飲食內容)與人種的因素。
以目前日本兒童內分泌學會的建議,一歲以前的嬰幼兒不列入定義肥胖的範圍。換言之,一歲以下的嬰幼兒食量沒有特別的限制,想吃就讓他們吃到飽,吃飽了自然就會停止進食。若是家長擔心小孩攝取的熱量太高,就積極的和他們玩來增加熱量的消耗。
但是一歲以後,總熱量的攝取就需要開始注意。幾個大原則供大家參考:不偏食、避開動物性脂肪與含糖飲料、一定要吃早餐、不要養成吃宵夜的習慣、調味清淡以食物原味為主。
在日本兒童內分泌學會的網站上,有肥胖度(肥滿度)判定曲線可以查詢(註),它是以身高和體重計算得出的曲線圖。原則上肥胖度是一種連續漸進的概念,正常-體重過重-微胖-肥胖-極度肥胖這樣慢慢累進上去。而幼兒肥胖往往導致學童肥胖,學童肥胖往往與成人肥胖正相關。
不吃早餐容易胖!
除了飲食習慣之外,生活習慣對兒童肥胖也有顯著的影響。北海道大學在1998 年的研究提出「生活習慣是肥胖與否的關鍵」。統計的結果發現,晚睡晚起、不吃早餐、不喜歡運動的比例在肥胖組顯著的較對照組高。
在滿一歲以後就養成晚上9點固定就寢的習慣,最晚不超過10點。一方面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一方面杜絕孩子吃宵夜的機會。
詳細分析原因,晚睡晚起通常是因為配合大人的作息,晚睡導致吃宵夜的比例增加,晚起導致不吃早餐的比例也增加。
而不喜歡運動與肥胖互為因果,因為體重過重,往往在遊戲或是體育競賽當中難以獲得好的成績,孩童因此缺乏成就感或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愧,進一步就排斥相關的活動。由此可見,生活習慣和健康的關聯息息相關。
NHK(2013)一項有趣的報導也證實了這個理論,當福島核災發生以後,為了避免孩童接受過多的輻射線暴露,有一段時間禁止孩童在室外遊玩,調查發現福島地區的孩童肥胖比例相較於日本全國,很明顯的增加。
從小培養運動習慣
「小時候的胖不是胖」這句話,依照各種實驗統計數據的結果綜合來看,的確適用於一歲以下的嬰幼兒。但是當開始進入離乳時期,以副食品為主食的階段,就必須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控制總熱量的攝取。除了正確的飲食習慣之外,運動習慣對於體重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自己的孩子這樣帶:
1.在滿一歲以後就養成晚上9點固定就寢的習慣,最晚不超過10點。
2.一方面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一方面杜絕孩子吃宵夜的機會。
3.每天早上一定要吃早餐,三餐的內容儘可能講求均衡攝取。
文/台北醫學大學小兒科醫師張璽
【迷思】「小時候的胖不是胖」孰真孰假?醫生來解答!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