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內容摘編自 The Atlantic。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計劃在 2019 年將推出首款電動汽車,目前已經為其項目代號為「泰坦」 (Titan) 的汽車開發項目聘請了工程師和高管,並將 600 人的團隊規模擴大至 1800 人。值得一提的是,首款汽車並沒有全自動駕駛功能。
汽車行業正在面臨來自 IT 公司史無前例的顛覆壓力,之前的一系列新聞報道均顯示,蘋果對於汽車市場的投入越來越專注。蘋果公司高級法律顧問麥克·麥勒蒂克 (Mike Maletic) 8 月 17 日與美國加州機動車管理局 (California's 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 的官員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會談,主要探討了自動駕駛汽車監管方面的問題,參加會談的三位官員副局長伯納德·索里亞諾 (Bernard Soriano)、戰略計劃首席斯蒂芬尼·多爾蒂 (Stephanie Dougherty) 和副局長兼首席顧問布萊恩·索布賴特 (Brian Soublet)。蘋果的工程師們更是不動聲色地聯繫了灣區一處佔地 2100 英畝的廢棄海軍基地,位置距離蘋果總部不遠,內部有長達 20 英里的街道,包括立交橋、隧道和公路等,用於測試汽車是再好不過了。
電動汽車,而不是無人駕駛汽車,為什麼?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儘管蘋果的首部電動汽車並非全自動駕駛,但是這一功能會成為「該產品長期計劃的一部分」。
蘋果在推出全自動駕駛型號之前,專注生產電動汽車,是有一些合理因素支持的。首先,蘋果這樣做確立了自己在該領域的潛在競爭者地位,顯示出了競爭實力。「絲毫不費一點成本,只是放幾條消息出來,一夜之間蘋果就在汽車市場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輿論,相比較之下,Google 可是花了數百萬美元開發、推廣它們的無人駕駛汽車試驗。」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這樣寫道。
第二,無人駕駛汽車的前景尚不明朗,開發全自動汽車的成本不僅僅限於資本層面。雖然蘋果財大氣粗,但是也必須要計算其他方面的風險。整個矽谷都相信無人駕駛汽車是未來的趨勢,但是真正實現上路普及——不僅僅是像 Google 那樣在山景城或者奧斯汀做簡單試驗——仍舊需要跨越大量來自監管層和技術上的挑戰。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主任 Andrew Moore 認為:「現在沒有人知道無人駕駛汽車會以怎樣的形式被推廣。」
漸進式策略的確更穩妥。可能蘋果希望在汽車行業立足的第一款車,是一部能夠與其現存操作系統完全整合的車型。這種漸進式的方法也是許多傳統汽車廠商所喜歡採用的,它們也在一步一步地朝着全自動無人駕駛方向發展。此外,蘋果還可以讓 Google、Uber 先和監管方對抗,把公眾擔心的安全問題交給它們去處理。Andrew Moore 預計,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上路後,距離出現安全事故的時間不會太久,進而又將無人駕駛技術的推廣拖後幾年時間。
和 iPhone 一樣的策略
如果我們回頭來看的話,蘋果進入手機市場的案例可能會有一些借鑒。不要忘了,蘋果一貫有在新領域試水之後才全面進軍的歷史。2005 年 9 月,蘋果曾經與 Motorola 和 Cingular Wireless 合作,推出了能夠接駁 iTunes 的 Rokr 手機,當時蘋果 CEO 史蒂夫.喬布斯在公關稿中說,「我們與 Motorola 合作,在一款流動電話上帶來了全世界最棒的音樂體驗。」而剛剛過了一年不到,喬布斯就宣布推出 iPhone,並稱之為「一款革命性的產品,要比任何流動電話領先五年」。
今年 3 月,有媒體報道,寶馬與蘋果有可能聯手打造全新車型,兩家公司或將攜手研發出一款全新汽車,也有可能在寶馬 i3 基礎上打造 iCar。蘋果和寶馬的高管主要就如何將蘋果操作系統兼容到寶馬 i3 上進行了商談。不知道是否有些似曾相識?
另外要注意的是,蘋果公司高級副總裁 Eddy Cue 還是法拉利公司的董事。
有關蘋果造車,通用汽車前首席執行官 Dan Akerson 日前表示,考慮到相關管制和安全要求,蘋果可能低估了汽車生產的難度。他認為,如果沒有親身參與汽車行業的話,很可能認為生產汽車不是什麼難事。「如果想進軍汽車核心製造業的話,最好三思而後行,我們可是將鋼材變成汽車,他們在運營汽車製造業務之前,永遠不會真正了解這個行業。」
但是《華爾街日報》科技版副主編 Brian Fitzgerald 認為,「蘋果很可能會像 iPhone 那樣把生產環節外包出去。」也就是說,蘋果不大可能自己生產汽車。
代號 Titan:蘋果的 iCar 是否能成為下一個 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