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整天關注娛樂圈的乾爹乾女兒們了,也別隻顧看大佬「撕逼」,今天咱不談互聯網金融,也不談移動互聯網和O2O,咱談談關乎紡服業1.7億人就業的大事。
舉足輕重卻危機重重的紡服業
據統計,每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能吸收932人就業,而紡織、服裝分別能吸收1876人和4464人就業。2005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就業人數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達14.2%。紡織原材料直接影響1億農民的生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紡織工業每增加1個單位的投入,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係數為1.223,高出平均值25%,在經濟拉動作用方面居41大類的第6位。紡服行業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但是最近紡服行業卻大事頻出。
2015年4月20日,李寧、特步核心供應商,雅綸制衣資金鏈斷裂,老闆不知去向,2000多名員工失業。
2015年5月1日,東莞厚宏制衣廠老闆跑路,上千工人上街討要兩月工資和經濟補償金,當地政府出動1500警力維護秩序。
2015年5月18日,紹興印染大佬五洋印染破產,該公司曾有7家子公司,擁有員工2000餘人,曾位列民營500強。
2015年5月22日,維斯凱女裝老闆卷款跑路,5000名員工失業,維斯凱曾被聯想投資注資,聘請範冰冰代言,擁有500多家形象店。
2015年7月初,瑪琳海頓服飾老闆失聯,拖欠百家供應商貨款3000多萬元,兩三百加盟商被捲走加盟費和貨款3000多萬元,拖欠員工工資200餘萬元。
2015年7月2日,德棉股份虧損二十多個億,近2000職工上街維權討要工資。
2015年7月31日,華東紡織大戶寶利嘉破產,托欠員工3個月工資,寶利嘉2011年的銷售額達13億元。
2015年8月,建廠百年的濟南國棉一廠破產,資產進行公開拍賣。
2015年8月22日,浙江紅劍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停產,1000多名員工上街討要被拖欠三個月的工資。紅劍集團曾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化纖50強企業。
2015年9月6日,溫州市莊吉集團正式宣告破產,或產生300多億銀行壞賬,5000餘名員工面臨失業。
以上羅列的僅為部分大中型紡服企業,倒閉的中小型企業更難以統計。成本高企,品牌商將訂單向東南亞轉移,讓本就產能過剩的紡服業陷入危機之中。
用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早期,傳統服裝廠商的產品策略走的是「量大、款少」的產品策略,比拼的是管道能力,誰擁有更多的管道,誰就應當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傳統上游的生產配套廠商實行的是大批量、規模化生產、謀求最低的邊際生產成本的策略。
2008年前後,快時尚品牌切入國內市場,以「款多、量少、快銷」大殺四方,繼而,傳統服裝廠商又遭遇了電商平臺價格戰的「降維攻擊」,陣腳大亂。
傳統服裝廠商開始意識到,不能單純追求規模化,而放棄產品的多樣化和快速反覆運算。大批量和規模化,無法和快時尚以及電商平臺的快速、輕靈的打法抗衡,傳統行業也需要升級大腦。
柔性供應鏈是產業轉型的方向
在供應鏈中下游,服裝業從大批發模式的粗放管理,向管理精細化、管道扁平化、關注單品庫存周轉速度轉變。在供應鏈上游,服裝業生產各環節的連接和配合更緊密,響應速度更快,向柔性供應鏈和精益生產轉型。既要滿足期貨交易的「多波段、快速補貨」,也要滿足現貨交易的「小批量、短交期」,能靈活應對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面料供需的互聯網化,是構建柔性供應鏈的重要環節。面料互聯網化,始於阿裡巴巴面料交易平臺、中國製造網和中國輕紡城等綜合類B2B平臺,之後有部分面料貿易商、面料廠商打造面料領域的垂直B2B平臺。然而在當時,這些平臺均停留在企業和產品的資訊展示層面,這和早些年的行業黃頁或者是面料展銷會的展商名錄並無本質的區別,顯然無法適應柔性供應鏈的緊密配合,彈性供給的要求。
最近互聯網中出現了多個線上面料交易平臺,如優料寶、搜布、百布易買等,這些平臺都在試圖提高面料商對服裝廠商的供給效率,作者經過體驗,發現這些產品的模式確實比過去的「黃頁模式」更進一步,為服裝業的柔性供應鏈構建提供了想像空間。
去中間層,建立高效的連接
在過去,面料主要通過面料展銷會和面料業務員推銷兩種形式銷售。大型服裝企業的面料採購,要接觸幾十上百個廠商的面料業務員,每家廠商有幾十種面料,採購的效率低。並且,大宗商品的採購,商業腐敗現象不容忽視,要麼,採購人員和設計師合謀形成商業腐敗,要麼出現設計師和採購意見不一致,相互妥協,最終影響成品的上市效果,這都不是最優選擇。
面料商和服裝廠商同樣會出現供需不匹配。從產業鏈的分工角度看,面料設計師和服裝設計師脫節,面料廠商生產了大量面料設計師「自以為是」的面料,這些面料不符合流行趨勢,導致面料滯銷庫存積壓。而服裝設計師設計的作品,又無法匹配到滿意的面料,導致設計資源的浪費。
而現在,服裝廠商為了適應市場節奏,希望盡可能地把每位服裝設計師的設計稿快速轉化成樣品,推向市場,在消費者中間快速試錯。以某線上面料交易平臺為例,該平臺通過服裝款式和面料匹配,解決了設計師「短平快」的需求。比如,設計師設計了一款套頭衫,或者一款外套,搭配不同材質的面料,不同花紋的面料,就會產生出不同的流行元素,衍生出不同的款式。在該平臺的產品邏輯中,設計師是打造柔性供應鏈的源頭,因為柔性供應鏈就是為了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在快速響應中,設計師是關鍵。
通過產品自帶的圖片識別面料板式,能夠快速對版真正需要的面料,並且採用視頻展示面料質感,實現遠程看樣,大大提高了設計師的工作效率。這樣的匹配對雙方都是有益的,對面料廠商來說,也希望每種面料都有對應流行款式的服裝作品出現,讓每款面料都變成流行、暢銷的面料。這和滴滴出行快速匹配司機和乘客的模式相似——需求方和資源方接觸的頻率越高,市場的總體效率就越高。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實體幹不過虛擬?滴滴能幹翻所有的士公司。我答:富物質時代,資源擁有方地位不如資源調度方。其實還要補充一點,實體幹不過虛擬還有一個原因,重構流程,提升效率。與「黃頁模式」相比,「設計師匹配面料商」在壓縮採購流程的同時,直接把設計師(或者是設計師助理)推向前端,讓產品投產的過程更可控,此外減少中間環節產生腐敗的可能,完全重構了面料採購模式。商業進化的過程中,必然是高效率的商業模式淘汰低效率的商業模式,面料採購也不例外。
構建柔性供應鏈的挑戰
在傳統服裝行業,由於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之間缺乏實時對接,導致產品資訊不能及時反饋,很容易造成熱銷產品的庫存不足、滯銷品的庫存積壓等問題。
成衣上市週期越長其風險就越大,品牌商需要快速開發款式,少量試錯,面料商習慣於大批量、訂單式生產,遵循的是「期貨」的工業思維。量小款多和大批量規模化採購本身存在矛盾,矛盾的調和點在於提高商品的消化速度,解決滯銷問題,這更像是「現貨」的定製化思維——柔性供應鏈的價值在於通過各個環節資訊的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層層銜接,在保證較高售罄率的同時避免庫存積壓。
然而未來雖然看起來很美,但挑戰依然存在: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再造時,有可能對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面料業的互聯網化,初期實現的是廠商信息的數字化、產品的數字化、款式面料匹配的數字化,但中後期將重構流程,極有可能讓大多數面料專業市場消失,讓大多數面料中間商消失,徹底改變面料業的產銷體系。這個難點在於構建柔性供應鏈這個過程中,既有利益和未來如何分配,面料廠商怎麼協調線上銷售和線下代理商的利益分配等問題。而這些都是這些互聯網匹配平臺未來將遇到的挑戰。
此外,構建柔性供應鏈需要考慮精益生產和彈性備料。精益生產考驗的是生產過程中原料採購、裁剪、加工、物流,各個環節要有明確的可控性,包括時間的可控性和成本的可控性。彈性產能預備考驗的是應付突發性需求,要求生產材料準備、人力資源、機器設備等環節做彈性的準備,能快速提高產能。構建柔性供應鏈光有互聯網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行業經驗的沉澱和大數據分析,以及上游各利益共同體的協同配合。
2015年上半年,國內紡服業首次出現了負增長,供應鏈散、慢、遲頓的短板可謂「功不可沒」,1.7億的就業人口已經有數千萬被迫離開這個行業。那麼,借助互聯網構建的柔性供應鏈能否拯救這個傳統又舉足輕重的行業?留給每個讀者思考。
拿什麼來拯救關乎1.7億人就業的紡織服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