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國廣星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下屬單位)的CEO王明軒在朋友圈發起了廣電系對民營製片公司的怒號,在他看來,目前電視台習慣將節目外包給燦星(如 《來吧!灰姑娘》)、天擇(如《百萬粉絲》)等社會化製作公司,導致電視台空殼化嚴重。甚至,王明軒老師還焦慮地呼籲主管單位,希望「站在國家文化產業的 的高度,也出台一個『限制自製比例令』」。而小娛近日在各種論壇上,也聽到不少廣電系專家提出的相似憂慮,甚至頻頻呼籲主管單位對視頻網站進行更進一步的管理。在邏輯層面,王明軒認為雖然制播分離效果很好,但讓電視台「毒品依賴般的幾乎廢掉了節目製作的武功」,並沒有「激發電視台作為產業主體的活力」,因此王老師 認為現在整體「產業結構開始失衡」。作為一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市場經濟的受益者,小娛認為王明軒老師雖然站的角度之高、眼光之長遠,令人佩服;但「限制自製比例令」的提議,本身完全基於廣電系利益角度出發,並未站在更高的全媒體的生態進行考慮,是一種習慣性的利用政府權力進行壟斷市場的行為。其實,就算真正出台了「限制自製比例令」又如何呢?這種限令或許能限制燦星,但能限制未來最被看好的社會製作公司,如「萬合天宜」、「華誼」們嗎?他們本身並不依靠電視台供血,人才基因、模式基因都不來源於電視台。回想一下種種文工團、相聲團、藝術團之類的吧,他們為觀眾表演,但不是站在和觀眾平等、為觀眾服務的地位上,而是居高臨下地「教育、引導」觀眾。他們都是科級、處級、局級等等幹部。這種「官對民」的姿態當然不會引起觀眾的興趣,也不可能逼迫從業者竭力創造好作品,竭力讓觀眾滿意。最終,他們雖有限令保護,但仍被民眾所淘汰。
希望我國的每一個行業的每一個個體,都能活在沒有政府權力橫加干涉的社會中;希望我國的每一位認真工作的從業者,都不會被其他人以「產業高度」為利益脅迫。
這一句話,是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的衷心祝福。
王明軒原文:
小心!電視台正被空殼化!
文丨王明軒近來因講課、參會接觸了不少電視台的同仁,發現很多台的主幹節目都外包給了社會製作公司,其實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首先我們看看電視台曾擁有什麼?內容、渠道、介質、受眾是它做為媒體機構主要擁有的四大要素。第二,電視台能夠掌控什麼?在四要素中,「介質」和「受眾」從來不為電視台所掌控,只能間接影響。真正被電視台掌控的是電視的播出「渠道」和「內容」。第三,現在電視台還剩下什麼?雖然有線傳輸和無線發射頻率這兩個渠道還壟斷在我們手裡,但互聯網技術已經具備了對它們的可替代性,我們壟斷的渠道要素其價值正迅速下跌。這時候,如果主幹節目再過度的外包,看似轉移了風險,但卻會使電視台的節目製作能力嚴重退化。一旦我們可以掌控的這兩個要素全部失守,後果必將是電視台的徹底空殼化。
我們必須看到,目前的電視台正受到互聯網科技的劇烈衝擊,大家都在嘗試着向新媒體的轉型融合,其實,轉型也好,融合也罷,其本質都是一場社會力量的博弈,一旦電視台空殼化了,我們還拿什麼作為博弈的資本呢?到後來我們用於博弈的資本恐怕就僅剩下牌照、呼號了。那麼,這張牌照有多大價值呢?看看紙媒吧,現在有多少半死不活的報紙、雜誌的刊號都鎖在抽屜里,二十年前,甚至僅僅十年前,它們可都是極其難得的紙媒牌照!有人說,把節目委託給製作公司,不就是現在提倡的制播分離嗎?難道制播分離不該搞了嗎?其實這樣提出問題的人本身就沒有正確理解制播分離。制播分離興起于歐美並在亞洲各國或地區廣泛實行,它的起因是電視當時作為一種異軍突起的力量很快佔據了各媒體的統治地位,大型電視台很快形成了壟斷態勢,為了防止壟斷制,使整個視頻市場處於良性競爭與健康發展狀態,製作與播出的分離被推行了起來。興起于歐美的這種制播分離的最大特點是採取強制分佈法,規定一個電視台必須保證每天有多少小時的節目必須由社會製作公司製作,不可以所有節目都由電視台自己完成,以此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電視市場,並保證參與進來的人會有飯吃。我們中國的制播分離,最早在九十年的末期提出,後來被叫停了,最近幾年才又被提了出來,我想此時提出制播分離除了上述原因外,更是為了解決隊伍老化造成的創新力的喪失,以及多年的衣食無憂造成的慵懶與停滯等問題,重在激發體制內的活力。而當下節目的無節制外包,似乎違背了我們推行制播分離的初衷。不要以為我這樣說是反對制播分離,事實上,我是制播分離政策的堅定的擁護者,甚至也是最早的制播分離的鼓吹者、實踐者。我特別看好像天擇,燦星、世熙這樣的製作公司,可以說他們是我們整個電視行業的鯰魚,有了他們才刺激着我們的行業保持着活力,電視台才有了追趕的目標和榜樣。可問題在於有的電視台乾脆完全依賴上了外包節目,也就是說外來節目根本沒有刺激到他們,反倒讓他們毒品依賴般的幾乎廢掉了節目製作的武功,甚至還有人大言不慚地說:我們其實就是一個播出渠道。
這很像一個不爭氣的農民,從祖上繼承了種地的本事(做節目)和一匹老馬(播出渠道),可他偷懶,乾脆不種地了,靠把老馬租出去混口飯吃。要知道,這老馬正在急劇衰老,並且會老死的呀!想一想,我們的播出渠道作為主流渠道還能支撐多久?一個電視台,要想在這輪博弈中不被淘汰,當然要引進節目優化結構,但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自製節目能力。制播分離政策走到今天,並沒有激發電視台作為產業主體的活力(至少沒有激發多數電視台),反倒使節目製作公司因有利可圖得到了快速發展,大量人才、收入從電視台外流,又進一步刺激了製作公司的發展,導致製作公司無節制瘋長,產業結構開始失衡。所以最後想給我們的管理部門提個建議,我們必須站在國家文化產業的的高度,也出台一個「限制自製比例令」(反正我們已經發了那麼多限制令了,再多一個也不算多)。只是我們的這個限制令與國外的限制方向整好相反,國外限制的是社會公司製作的內容比例不得低於多少,而我們要強調的是電視台自製內容比例不得低於多少,否則,自製節目比例太低,你就不具備一個媒體機構的資質。這樣才能把兩方的比例都相對控制在合理範圍,使得兩者共同發展,互相激發促進,形成一個良性產業結構、鏈條、生態。也才能保證我們的電視台有力量把握自己的命運進行轉型,而不是被動的被融合。其實空殼化地被動融合,那是被別人融化掉了!
本文題圖:柏林牆
廣電系:建議政策限制民營製作公司和視頻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