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百多年以來就一直以中環為本地的政商要地,各個政府部門及各工商行業都以中環為中心點建立總部。時至今日,中環區仍是香港的心臟地帶,雖然這裡大廈林立,交通亦十分擠塞,但在這個繁忙地段之中,仍有一片綠色的天地之外,也有不少具有歷史的建築。

在上週末,本網與大家分享了一條中環遊路線,當中遊走了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聖約翰座堂、聖母無原罪主教堂及香港動植物公園,而今天我們以香港公園為首站,沿路以上,探索中環的另一面。

香港公園

在殖民地時代,香港團駐有英軍作為防衛,而香港公園的前身就是域多利軍營,到了1979年,香港政府決定把軍營的部份地段用作商業發展及興建政府樓宇用途,而另一部份則交由前市政局和前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合作,並發展成公園。

香港公園佔地8公頃,於1991年5月啟用,公園以流水為主題,並依據天然的環境再配以現代設計及設施而成。公園設有多個景區,包括觀鳥園、溫室及茶具文物館,而設計師更利用人造山石為園內佈置出瀑布、溪流、水池及懸崖,甚有大自然的氣息。

香港公園內最為矚目的,就是依山而建的溫室和觀鳥園這兩座大型現代設施,溫室內設有展覽廳、旱區植物展覽館及熱帶植物展覽館,共種有2,000多種的植物,包括鳳梨、蕨、葵、食蟲及森林賞葉植物。坐落於公園南面,有龐大天幕的觀鳥園,就模擬了熱帶雨林的環境,觀鳥園佔地3,000平方米,園內飼養來自馬來群島(Malesia)90個品種超過600隻的雀鳥,遊客可沿園內的高架行人道欣賞雀鳥。

茶具文物館(司令總部大樓)

雖然公園是現代的建築,但其內在也有多座屬1842至1910年期間興建的軍營文物建築,這些具歷史性的建築物如今都被保留下來並重新發展為博物館,如原為三軍總司令官邸旗桿屋,現化身為茶具文物館,而羅連信樓則改建為香港公園辦事處、紅棉路婚姻登記處,而華福樓就成為了今天的教育中心,現為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其前身就是卡素樓。

眾多活化建築物之中,於1984年改建為茶具文物館的舊三軍司令官邸是本港現存歷史中最為悠久的西式建築,其原名為「司令總部大樓」,建於1846年,為德己立少將而建的,到了約1932年易名為「旗杆屋」。茶具文物館內展出了大量有關茶藝的文物及歷史文化的資料,是國際上第一間以茶具為主題的博物館,而館內的大部份藏品都是羅桂祥博士所捐贈,當中一批約600多件的展品,其年代更是由西周至20世紀,十分有價值。除了活化後的建築物之外,並毗連太極園和鳥瞰角,亦是組成香港公園的特色建築群之一。

聖約瑟書院

遊覽完香港公園之後,大家不要忘記附近的「聖約瑟書院」及「梅夫人婦女會」,雖然以上兩點不是旅遊景點,但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於香港堅尼地道七號的聖約瑟書院,其北座及西座於2000年8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聖約瑟書院是教會主辦的學校,前身為救主書院,於一八六四年,由羅馬天主教會在威靈頓街開辦,到了1875年,六名喇沙修士會修士接辦該校,並改名為聖約瑟書院。1918年,聖約瑟書院的新校舍建於堅尼地道7號德國會所,亦是現時的學址。書院的教學樓(北座)於1920年啟用,科學樓或稱教堂樓(西座)則於1925年啟用。

北座和西座均屬於戰前建築物,其中北座樓高四層,兩側建有鐘樓及遊廊,而西座同樣樓高四層,其頂部則建有塔樓。

地址:中環堅尼地道七號

梅夫人婦女會

位於香港中環花園道的「梅夫人婦女會」建於1914年,於1916年尾正式落成啟用。梅夫人婦女會主樓,樓高三層,屬維多利亞及愛德華古典復興式的建築。當時的婦女會只為來自歐洲的單身的職業女性提供宿舍。但到了1985年,住宿的女性已再沒有分任何的國籍。婦女會的主樓除了宿舍之外,還設有圖書館、閱讀室、課室等,而主樓內部曾經作出多次的改動,讓宿舍的房間增至28個。在二戰時期,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婦女會被日軍所佔用,而樓內的傢俬及圖書館內的書籍因此全失。戰後,主樓於2946年重開使用,並為職業婦女提供住宿地方。

到了1993年,主樓的外部被列為法定古蹟,其內部則評作二級歷史建築,並規定每年的9月對外開放一天,並會在10月進行慈善賣物會。

地址:中環花園道三十五號

▼香港公園

茶具文物館(司令總部大樓)

聖約瑟書院

梅夫人婦女會

(圖片轉自互聯網)